法媒看旅法华人:缺乏身份认同感 理性但迷信
中国侨网9月27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编译报道,今年夏天,巴黎的华人社区注定不平静,张朝林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法国《十字架报》亚洲部负责人马文伟(Dorian MALOVIC)近日走访巴黎华埠,探寻当今华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并在该报发表署名文章。欧洲时报网摘编如下:
Didier Hu是一名30岁的温州籍华人,在欧市开办了一家服装和化妆品进出口贸易公司。在前去拜访Didier Hu的路上,马文伟经过十余个仓库,仓库前停了数量卡车。这里的华人女孩穿着T恤和牛仔裤,男孩穿着衬衫、趿着拖鞋,有的妇女怀里抱着婴儿,他们正用中文交流着。
缺乏身份认同感的社群
欧市的华人社区看起来有些像中国的内地或香港,但这里确实是巴黎的北郊。今年8月,旅法华人张朝林在这里遇害身亡,激起华人的愤怒情绪。针对此事,Didier Hu这样说道,“对于这个人,我一无所知,但他的死让华人社群团结了起来,虽说华人之间并不熟识。”
也许在外界看来,华人团体彼此熟知、相互往来、没有隔阂,是一个团结的整体。然而事实上,他们只在外貌上有着统一的特征。“我就是法国人。我生在法国,长在法国,在法国上学。”Didier Hu毫不犹豫地说道。Didier父母的移民故事反映了温州人移民到法国的命运。
“我母亲在1985年来到法国,没有身份证明,父亲第二年来到法国,这一年我出生了。父亲在3区的一家纺织作坊工作,母亲照顾家庭。我们一家节衣缩食,不出游,不下馆子,不做头发。尽管这样,我们的生活仍然拮据。”
“理性但迷信”
Didier说,“我父母认为教育是最根本的,我和我的两个兄弟在巴黎的弗朗·布尔儒瓦天主教学校(L'école catholique des Francs-Bourgeois)上学。我在那儿学习主祷文,了解教理。我也经常去教堂祷告,虽说我是佛教徒。后来我们各自上了里尔、波尔多和鲁昂的商校。我们是法国人,我们身上带着法国人的理性,同时也遗传了我们祖辈的特点——有些迷信。”
自80年代起,越来越多说普通话的人到法国,除了中国游客,还有很多留学生到法国学习。Didier的妻子就曾是留学大军中的一员。这名上海女子21岁时到法国,毕业后留下来做生意。他们更像“中国人”,在法国的外国人,与Didier完全不同。
“法国慷慨地接受了我们”
Grace Ly是一名生在格勒诺布尔的华裔,祖辈来自广东潮州,父母于1969年到法国学医。他的父母曾经在饭店、工厂没日没夜地劳作,受到了帮助,也常去帮助别人。“当我今天看到街上的难民时,我会想到,当时法国是多么慷慨地接纳了我们。”她承认因为丹凤眼而遭到歧视,“不过我就是在这样两个不同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攀鸿)(来源:中国侨网)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