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校园处处是课堂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1日电 (陈岩)9月18日,全国信息化教学经验现场交流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科学技术司、高等教育司领导和全国近70所高校近260名代表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创新先进经验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强研究,协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提出了面向未来教育、培养未来教师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
顶层设计 理念领先
华中师范大学把教师教育纳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学阶段明确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要具有整合技术面向真实问题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的 “数字化教师”。“数字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导学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毕业生总体要求具有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沟通与理解能力、组织领导和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
学校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明晰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个性发展课程,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按照专业学术型、交叉复合型、创新创业型和教师教师型分类培养人才,形成通专结合、类型清晰的培养体系。总课程学分压缩至130学分,实行学分收费。
在重构课程体系、压缩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学校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明确要求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辅导或开展课堂研讨,原则上每2个授课课时配备1个课时的指导时间,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研讨时间不低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学校实施新的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涵盖教学基本标准、信息化资源教学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生过程评价改革等现代教学要求。设立本科教学创新奖,引导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教学创新。明确学业评价向平时学习过程转变,规定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最高可以占到80%,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进一步规范。
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从环境、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专业等方面提出信息化融入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求建设支持信息化教学的云教学平台和支持泛在化学习的网络环境;要求教师开辟网络教学空间,三年内完成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学能力培训;要求学生毕业应至少修读2门在线课程;三年内,必修课全部建设数字化资源;要求各专业提供一定比例的在线课程供学生修读。
多元协同 制度创新
学校采用多元协同方式,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一是自建。从2013年起,分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必修课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自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并得到有效应用的课程数量700多门,60%的必修课实现了数字化资源建设,有效应用课程课堂总数1000多个。二是引进。根据“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引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东西部高校联盟、超星尔雅慕课、“两岸四地”台湾、香港高校等开放共享课程,合力建设和使用多元共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华中师范大学是湖北教师教育联盟(网络联盟)的牵头单位,部分优质教学资源已与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江汉大学等湖北教师教育协作体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
从2013年起,学校陆续开展500余名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能力”培训,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部教师参加针对性提高培训。采用国际化的培训方法,或以派出形式,组织教学骨干到国外等开展TPACK(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教学法的整合)教学培训,或以请进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教师、专家,引导、培训骨干教师按照TPACK的方式,实地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
同时,从2015级学生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熟悉资料(或实验数据)搜集、解读、运用的能力,把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会学习,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习。
华中师范大学全面改革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服务、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师教学评价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转变,注重教学相长。既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3生”),又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自主学习(self-learning)、自助服务(self-service)、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3s”)。
深度融合 移动课堂
教学模式的改革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并逐渐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学校从2012年开始立项建设网络、混合式等新型课堂。2013年上半年9门课程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开设18个网络课堂,22门课程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开设了48个混合式课堂,选课人数约3500人次。2013年下半年107门课程提供163个混合式课堂和网络课堂,选课人数超过1万人次。2014年,开设554个混合式课堂,选课人数超过2万人次。在原来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课堂形态更加丰富。
学校不断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工作。2013年9月起,面向武汉理工大学开设2个网络课堂;分别连续5个学期和3个学期向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和湖北教师网联高校开设远距离视频直播课堂,同时接收其他成员高校的实时授课视频。除了视频直播以外,学生可以通过网联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在线学习,实现了视频直播与在线学习的统一;在东西部高校联盟成员之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与台湾、香港等地区高校的优质资源共享。目前,成功接收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原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的实时教学视频,学生可以登录对方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后在线学习,同时,在学期末邀请主讲教师给学生面授,实现了远距离视频教学、在线学习和面授的统一。此外,常年与武汉地区另外6所部属高校之间开展联合办学工作,实现辅修、双学位的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力发展“移动课堂”,倡导“移动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最大特点在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展示工具,而是支持师生角色变化、学生主动探究、实现教学结构变革的必不可少的支撑要素。在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单一教材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构建“多元化知识”的角色,在课外借助教学视频或其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则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程度选择教师总结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逐渐学会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在网络版云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推出云教学平台手机客户端,使“移动课堂”变为可能,学生可以在全覆盖的无线校园网环境下,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这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无论在时间、空间,还是在技术、方法上都提供了极大便利。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推进信息化的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是改革的关键。“学术”指的是要紧跟学术前沿,通过研究型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学科知识;“艺术”指的是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教育教学内容;“技术”指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三者的结合,实现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改革,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