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新记]烟波湾上是武湖
图为:武湖吸引垂钓爱好者
图为:湖区鸟儿逐年增多
图为:渔舟唱晚
图为:人工增殖放流
图为:防洪闸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杨宏斌
烟波美景何处寻
每读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我常想:诗中“烟波江”景观所指何处呢?近查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载,“烟波湾”在汉阳东北30里处,“烟波江”指的是黄陂武湖,又称“烟波湾”。且另有一说,武湖每逢清晨,水气升腾,浓雾缭绕,形成腾云驾雾的壮丽景观,傍晚又是满湖烟罩残霞的景色,故称“烟波湾”。
8月中旬,酷热难当。记者乘轻轨至汉口北站前往武湖。几经辗转,仍找不到我印象中有着辽阔水面的武湖。
原来,武湖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次围垦之后,大湖消失,分化成多个小湖泊,现留存的北湖是其中最大的子湖,人们也称它武湖。近年来,大湖消失后的垦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区和乡村,但仍保留着武湖的名称。
见证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我赶往北湖,寻找我梦中的“烟波湾”。
烟波湾上不用愁
调查得知,以前北湖(武湖)为黄陂、新洲共管,1985年被收归武汉市直管,目前,具体由一家国有养殖企业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养鱼企业来管湖,会不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无限扩大养殖规模?会不会破坏水环境?”黄陂、新洲一些干部群众向记者道出了隐忧。
雨后放晴的一天清晨,我来到北湖边。只见湖面水汽蒸腾,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其雾时移时凝,宛如一条条被仙女挥舞着的白练,变幻无穷。湖对岸忽隐忽现,湖上船时有时无。船行其间如腾云驾雾。极目远眺,烟霭迷茫……
我万分欣喜,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黄陂十景之“武湖烟涨”美景,见到了美丽的“烟波湾”。
我沿湖边或驱车或步行,发现湖边农户极少,又没有工厂,更没有楼堂馆所。湖边农民周元红告诉我,家里几代人在湖边种水稻,近年来响应区政府号召改种太空莲。因种水稻施肥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太空莲不需要施肥,向湖中排放的农业污水大大减少。
太阳升起,“武湖烟涨”逐渐消散。我不忍离去,徜徉湖边。正在整理渔网的54岁渔民刘新华告诉我,武湖还有比烟涨更美的景色,那就是武湖彩虹。只要是头日下雨、次日放晴的话,太阳一出,就常能见到彩虹。
刘新华是大冶人,与妻子走南闯北,以打鱼为生。2008年,他来到武湖,见这里鱼肥水美,便舍不得走了,成了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渔工。“这么漂亮的湖,我只在小时候见过。”他说。“靠水吃鱼百味鲜,武湖的鱼都是人放天养,不投化肥,而且限量投苗、限量捕捞,所以数量有限,是难得的。”到了中午,在离湖不远的一家餐馆就餐,老板娘热情地招待我们坐下。干煸刁子鱼、香煎参子鱼、糍粑鱼、黄颡鱼汤……十几道鱼菜端上来,吃起来味道鲜美,每种鱼果然与菜市场的味道不同。
好鱼需要好水养,武湖水质如何?记者边吃鱼边通过手机上网,登录武汉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权威数据显示,武湖水质2005年为5类。专家调查发现,当时湖里过度养殖问题严重,花鲢、白鲢养殖密度过大,每亩水面花鲢、白鲢养殖量竟高达100至200斤,养殖时大量投放粗饲料和肥料,水中的总氮、总磷超标严重。同时,当时周边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顺着水沟流入湖中,也加重了污染。
在有关单位的努力下,湖上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010年、2011年水质提升至4类,至2012、2013年水质提升至3类,在武汉市各大湖泊中,位居前列。
人放天养护“烟波”
武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起步早,有着一定的地位。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武汉农业集团。正在武湖调研的该集团副总裁李汉洲对我说,武湖以前由黄陂和新洲两地共管时,因权属问题,两地村民多次发生纠纷甚至械斗,为理顺管理体制,武汉市政府收回了武湖管辖权。目前,武湖由市农业集团具体管理,又由集团所属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水面养殖与管理。“集团不给武湖公司下达养鱼产量指标,也不要求他们上缴利润,只要求他们在控制养殖规模的前提下,以湖养湖,开展生态修复。”李汉洲说。
刚开始时,武湖养鱼实行的是大量投肥的养殖模式,大量养殖花鲢、白鲢,对水质影响比较大。集团和公司特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钟杰团队指导生态修复。
“记得2005年时,时任武汉市农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维杰着急地找我,说武湖养殖粗放,水质不好,请我帮助指导调整养殖结构。”李钟杰回忆,胡维杰请自己到武湖边现场察看。“我们到了湖边,臭气熏人,人在湖边不能站久。水也混浊,水的透明度只有0.1米至0.2米。”
李钟杰建议尽快调整养殖模式,大幅减少养殖密度过大且经济效益低的花鲢、白鲢,投苗养殖鳡鱼、鳜鱼、团头鲂、草龟、中华鳖、河蟹、黄颡等名贵鱼种以及江花鱼苗,停止投肥,以渔养水,修复生态。
经过几年努力,武湖公司走出了一条“人放天养+投捕限量”“不追求高产量、高产值,追求高生态效益和高经济效益”的生态养殖之路。
2007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将武湖列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示范湖泊之一。2008年,武湖公司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要求建立并启动渔业生态管理与养殖模式,即“植草育螺、灌江纳苗、湖边圈养种鸭、鱼蟹鸭立体养殖、生态循环”。
为修复湖泊生态,武湖已连续8年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并自设了禁渔期,为每年4月1日至9月中旬,比常规禁渔期延长两个多月,武湖四周有专人巡湖。
如今,武湖湖底水草覆盖率超过50%,水的透明度由9年前的0.1至0.2米左右,增加到现在的0.6米左右。水质由5类提升至3类,鱼类资源得以恢复,达到14科50种,包含鳜鱼、鲌鱼、乌鳢、鲴鱼、鳡鱼、刀鲚等名贵鱼种。公司年产成鱼1000吨、产值1000余万元。
武汉的武湖,愿她能如这座山水城市一样,碧水常在,烘托现代都市的美丽。
传说·故事
“武湖”名称的由来
历史上的武湖,烟波浩渺,南通长江,北连滠水,是演练水军的理想场所。早在1800多年前,武湖便以“武”出名。据明朝陆应阳撰《广舆记》载:东汉江夏太守黄祖常率领水军到湖中操练,并将其坐骑拴在附近的辛店马场庙,被湖水浸湿的铠甲,则晾晒在湖心岛的山坡上。后来晾甲的小山坡被称为“晾甲山”。因这里是水陆通达长江的五通口岸、军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仗打多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干脆叫它“武湖”了。
武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与黄陂区交界
东经114°29′49″
北纬30°48′58″
水域面积27.80平方公里
○长江冲积而成的天然湖、季节性湖
诗咏武湖
烟波湾里渔歌美,晾甲山中荷芰馨。绿林深处游人醉,误把三秋当丽春。
——夏明江(武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