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建筑工今日千万富翁 二十年种葡萄种出致富路
葡萄也讲品牌。超市里散装葡萄上十元一斤,而黄梅县宛习平的小宛葡萄,比超市还要贵出一倍。即便如此,他的1000多亩葡萄还未成熟,就已被预订了过半。
22年前,这个昔日建筑工地上的小工,搬一天砖赚的钱不够买一斤葡萄。如今,他投资1000多万元在武汉和黄梅种植了两三千亩的葡萄园,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去年他的江夏葡萄园首次挂果后,就引来了航空公司,高铁集团的批量采购,让葡萄登上飞机、坐上高铁外销了。
第一次受刺激
搬一天砖不够买一斤葡萄
“小时候不知道钱是什么样子,因为没用过钱。”宛习平走上创业之路,纯属迫不得已。
父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脚疾无法下地走路,哥哥是智障,这样的家庭,注定只能由他挑起养家的担子。
宛习平跨入社会的第一站,是到中国草莓之乡——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打工。上世纪90年代初,年少的他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管吃管住,一天工钱是4元。
当地居民因种植草莓和葡萄,早就成了当时国内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家家户户都住着三四层的楼房,出行小车代步,手持大哥大的到处都是。
1992年盛夏的一天,18岁的宛习平被彻底刺激了。
那天,搬了一天砖头的他,傍晚随工友到附近转悠。看到路边有人挑着一担葡萄在卖,工友凑上前去问价钱。听说要5元钱一斤时,工友掉头就走。背后传来一句奚落:“买不起问个什么价?”
搬一天砖都不够买一斤葡萄的现实,让宛习平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思考:靠打工一辈子无法出头,养活自己都够呛,更不用说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都靠种两亩地,别人能靠种植致富,我为什么不行?”他在问自己,草莓容易烂,而且老家吃的人少,葡萄虽然也种一些,但是上规模种植的还没有。于是,他果断辞掉工地的工作,“潜伏”进一家葡萄园,当起了种植工人。
什么时候浇水,巡视果园的频率、时间,病害果的处理方式……“别有用心”的宛习平,留意着同事们的每一个细小举动。
1994年春,黄梅县独山镇的乡亲们看着宛习平扛着几大袋子树苗回来后,纷纷赶来看热闹。
得知他要在稻田里种葡萄,大伙都觉得他有毛病,因为葡萄要两到三年才挂果,等于白白损失好几季的庄稼。
第一次规模种植
一场大雨3万斤葡萄全烂了
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宛习平开始干上了,家里的2亩地,成了他创业的首个战场。
第二年葡萄花繁叶茂,村民们想着他赶上了丰收年,可以赚一笔。宛习平却用一把剪刀将大部分花穗剪去,村民们看不懂,其实这是为了控制产量以增强葡萄品质。
让大家看不懂的事还有很多。比方说开花时,他一天到晚盯着花朵看;好好的葡萄,他摘下来后埋进土里。其实,这是为了预防灰霉病和炭疽病。一串葡萄只结稀疏几粒,灰霉病就是祸首。炭疽病让葡萄表面长出斑斑点点,不摘掉的话相互接触容易感染……
精心打理得到回报,这一年,宛习平的葡萄上市,价格比普通货高出不少,但吃过后的人都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宛习平还真有两把刷子,他的葡萄不仅看相好,口感也好。他的名声传开了。
但他也发现了问题,由于村子离镇中心还有六七里路,交通只能靠摩托车和麻木。很多批发商和市民想去购买,最后又不得不放弃。不解决交通问题恐难有大作为。1997年,宛习平借了16万元,在105国道边上,包下16亩地,做起了规模种植。
1999年夏,眼看果子成熟,早就找好销路、跟人谈妥价格的宛习平,就等着时机一到采摘交货。宛习平盘算着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欠款还清不说,还能赚不少。
人算不如天算。采摘前几天,突然下起了暴雨。等雨停了,发现20%果子出现裂口,他只得忍痛把裂果剪掉。如期交货后,还没等他松口气,客户电话就追了过来,说他的葡萄全部裂口了。宛习平不相信,赶紧跑去一看:一箱箱的果子张牙咧嘴嘲笑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