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护一江清水 湖北十堰拒绝批复260亿环保风险项目

21.12.2015  11:34
神定河河道水流在净水厂经过净化后,排入神定河,最终流入丹江口水库。本报记者 黄敏 摄

  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十堰似乎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现通水一周年,在这一年中,丹江口水库已成功向北方输水近25亿立方米。工程通水一年来,运行安全平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标准,许多指标已达到Ⅰ类标准。

  长江商报记者近日走访湖北十堰发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起点的十堰,为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近些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发力:淘汰历时20年才形成的黄姜支柱产业;拒绝有环保风险的项目投资额达260亿元;退耕还林,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市政府领导出任河长,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污水处理;设置净水厂,保证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标……正如市长张维国所说,十堰将“守好一片青山,保好一江清水”作为崇高使命和政治担当,坚守生态底线,“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向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而努力。

   拒绝高污染 关停106家黄姜企业

  在十堰,黄姜产业曾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但如今,全市境内仅存两家黄姜加工企业。

  12月9日,十堰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龚百林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堰先后关停了106家黄姜加工企业。

  黄姜是一种药用植物,其根茎含有薯蓣皂素,被誉为“激素之母”,高位时每吨皂素的市场价格曾一度攀升至53万元。

  十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黄姜的生长,在高峰时期,十堰从事种姜、加工、运输、经销的人员达到125万人,不仅农民种,机关干部、下岗人员、甚至商人都种起了黄姜。大小黄姜加工企业过百家,皂素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2000吨。据统计,2003年,十堰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1%来自黄姜产业,个别县市甚至达到了30%,黄姜产业税收占全市县域财政收入的7%以上。

  然而,90%的黄姜加工企业分布在丹江口入库支流所在地的各个县市,且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黄姜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十堰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副支队长袁丽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生产皂素的废水污染程度是造纸的12倍,黄姜废水所流之地,漂满了白色的泡沫,散发出刺鼻的异味,废水呈现出棕红如酱油的颜色,土壤发黑,水草枯萎。

  水利部长江委员会的资料显示,按加工1吨黄姜要500吨水计算,每加工1吨黄姜要多付1000元的污水处理费,小规模的企业负担不起,只能直接将污水排入附近的水体。按十堰市年产2000吨的皂素计算,年排放废水将达1.5亿吨,最终都将流入丹江口水库。

  面对黄姜产业带来的污染,湖北省下以2007年6月30日为限,如不能解决污染问题,十堰市的黄姜加工企业将全部关停。

  丹江口库区的支柱产业面临着生死抉择。

  从2004年开始,十堰市严格控制黄姜的生产规模,先后关停黄姜加工企业69家。目前,十堰仅保留了2家黄姜加工企业,这两家企业对污水投入资金设备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

  曾有数据统计,关闭69家黄姜加工企业,意味着十堰市直接砍掉了14亿元工业产值,年税收损失4500万元。如果加上与之配套的其他下游产业,全市工业产值减少近20亿元。

  保护生态环境,黄姜加工企业仅是关闭的污染企业中的一部分。

  龚百林称,因为环保门槛提高,十堰市发改委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120个,涉及投资额260亿元,取缔“十小”(小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染料、炼焦、炼砷、炼硫、炼油、农药)企业329家。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

  在十堰、丹江口市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红字标语,随处可见。今年9月,十堰市长张维国做《推进绿色转型 实现绿色崛起》主题讲话时说,要“始终把‘守好一片青山,保好一江清水’作为崇高使命和政治担当,坚守生态底线。

  据十堰市发改委介绍,“十二五”以来,十堰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封山育林121.5万亩、退耕还林2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8.8万平方公里,修复裸露山体1.52万亩,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四方山等一批山体公园,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区面积达22.4万公顷,管护森林1059万亩。

  “十堰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72%,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龚百林称。

  位于十堰市区中心的牛头山森林公园,是十堰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将森林公园建在市中心,这在全国都非常罕见。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局长饶丰介绍,枯藤、老树、昏鸦,元朝作家马致远笔下的景色,在牛头山森林公园得以重现。

  牛头山森林公园沟峦纵横,最高山峰1200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各类植物1100多种,已发现各种脊椎动物100多种,千年以上的古树800多棵。其中原始森林面积8200多亩,占公园的30%。2.76万亩森林公园,不仅固碳,一年还可产生氧气27万多吨,吸收二氧化碳37万吨。

  每到周末,不少市民自己带着干粮,在公园里能走上一天。十堰市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以前人们在公园常常能捡到野枣子,现在少了,都被野猪吃了。

  牛头山至十堰市最繁华的地段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位处城市中心”“背靠森林公园”“交通便利”等卖点,吸引不少房地产商、餐饮企业想入驻,但都被森林公园拒绝。

  据统计,近两年,森林公园共拒绝地产、餐饮项目25个,涉及总投资17亿元。

  十堰坚持绿色创建,推进“五城联创”,要把十堰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每年的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周年纪念日,也是十堰市生态文明日。

   探索污水处理社会化运营模式

  南水北调,水质是重中之重。但十堰是典型的“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的城市,地下涵管排污设施先天不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造成流经市区的河流污染严重。

  改善水质,清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十堰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位于十堰市张湾区龙潭湾村,2003年底建成,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内第一座建成投产的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初,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的是国家二级标准。

  而南水北调,对水质的要求更高,经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要达到一级A标准。

  为提高出水水质,十堰市政府尝试市场化,引入第三方公司托管运营。2014年4月10日下午,十堰市政府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协议》,委托运营期8年。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也成为该市第一家社会化运营的污水处理单位。

  12月11日,该厂厂长张群伟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堰市65%的生活污水,及可进入地下管网的工业污水均在这里经过处理后,排入神定河。

  为使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最高国家标准,北京碧水园公司托管运营后,在原有基础上对神定河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新设备,引入新工艺,日处理污水能力提高到18万吨。

  有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托管经验,去年十堰又将城区另两家污水处理厂与1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移交第三方运营,实现污水与垃圾渗滤液处理托管运营全覆盖。并于今年逐步将95个县乡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第三方运营。

   市领导出任河长净水厂出水可养金鱼

  神定河每天的水量在30-33万吨之间,其中18-20万吨水是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另外13万吨则由净水厂经深度处理,排入丹江口水库。

  神定河下游主河道水质一期净化工程位于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下约3公里处,在这里一条横幅引人注目:宁可牺牲GDP,也要保住COD。

  据了解,该工程项目由深港产学研集团负责实施,占地50多亩,投资5000多万元,采取“高密度沉淀+人工快渗技术”,日处理污水5万吨,主要对氨氮、COD(化学需氧量)、总磷等进行深度处理,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III类水体水质标准,达到饮用标准。

  “净水厂就像守门员,保证水质达标入库。”该项目负责人王波介绍,目前已完成的净化工程A区日处理河水5万吨,二期工程完成可净化河水8万吨。

  神定河往下10公里就到达丹江口库区,污水处理厂出水同净水厂出水在下游汇合,并在这10公里经生态处理后,最终流入丹江口水库。“下游十公里都是高山,没有居民居住,不会再出现别的人为污染。”王波介绍,神定河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水质能达到III类水标准,且经过主城区的河流。

  在出水口,水流清澈见底,王波养了几条金鱼。

  除了神定河,十堰市还有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四条河流污染严重,为整治这5条不达标河流,十堰实施全流域截污、清污、减污、控污和治污等五大工程,并立下“河长制”。

  市长张维国是神定河的河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龙良文负责犟河治理,副市长沈学强负责泗河,副市长李发平是剑河的河长,丹江口市市长李翔是官山河的河长。

  据统计,十堰累计投入资金17亿多元,共新建污水收集和清污分流管网1000多公里,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13公里561.5万吨,建成生态跌水坝16座,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

  目前,十堰境内汉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及以上标准;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已有106项达到了国家一级水质标准。

  对于十堰保护生态所做出的成绩,国家环保部陈吉宁部长在十堰调研时说了三个“没想到”:书记、市长都是环保书记、环保市长,十堰市党政主要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如此之高,没有想到;十堰围绕南水北调,在保水质上作出的巨大努力,没有想到;十堰城区环境质量和城市整洁这么好,没有想到。

  本报记者 黄敏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