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优势 打造新特色——关于十堰市茅箭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茅箭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不比规模比效益,不比数量比质量”的理念,着力茶叶产业建设,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建成茶园6200亩,其中采摘面积3200亩,产量15吨,产值6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不断创新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激发产业活力,茅箭区茶叶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一、聚合优势,兴业强农
茅箭区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定位是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多年来,产业发展一直以汽车、商贸、旅游等为重点,人力、财力、项目等资源也集中投入在这些方面,农村落后,农业滞后,农民贫穷,被称为“灯下黑”。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三农”越来越成为全区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为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茅箭区把茶叶产业与城乡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兴业强农、农旅融合、以农活旅、以旅促农”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发挥区位优势,兴茶富民。茅箭区南部山区属秦岭、大巴山的东延余脉,平均海拔400 -800米 ,最高海拔 1723米 ,平均坡度为25.8度,年平均气温在 24.5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为 884.9毫米 ,生态资源优越,气候条件适宜,是传统的农业耕作区,也是茶叶发展适宜区。近年来,当地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在城区有了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加之种粮油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种、不想种、不能种,耕地、山场弃耕弃种现象突出。据调查,廖家村共有农户220户,劳力260个,常年在城区务工人员达120人,有35亩耕地弃耕弃种,占该村常用耕地的近7%左右。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茅箭区因势利导,化挑战为机遇,盘活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体,选择茶叶作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龙王垭茶业集团投资建加工企业,从2009年开始,坚持不懈地推进茶叶产业建设,用五年时间将其建设成市城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为城郊农业转型发展探索了一条路子。
(二)发挥市场优势,提质兴茶。茶叶是我国古老的饮品,城市是茶叶消费和流通的主要区域,我市又是茶叶主要发源地,市民对本地茶叶情有独钟。茅箭区地处市中心,茶产区与消费市场距离短,消费需求多元,既有高端名优消费,又有普通家庭消费,还有茶园体验消费,市场交易量一直稳步增长。面对良好的市场机遇,茅箭区坚持用品牌占领市场,用质量振兴品牌,成功打造出“龙箭武当道茶”品牌,与“武当道茶”贴牌经营。在生产上推行标准化,在加工上引进龙王垭茶业集团先进加工设备与技术,保证茶叶高品质高品位,“龙箭武当道茶”一举打响市场,在市城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龙箭武当道茶”绿茶荣获2013年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中国名优茶”金奖,龙箭武当道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发挥后发优势,借旅兴茶。茅箭南部山区山高、人稀、耕地少,农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致富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郊休闲旅游已成为新趋势。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规划打造城郊休憩带,茅箭南部山区是重点规划区。打造城郊休憩带,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等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同时为拓展农业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供了机遇和平台。茅箭区借城郊休闲旅游业兴起的后发优势,把茶叶基地当景观,高标准高质量建基地,配套水、电、路等设施 170公里 ,发展农家乐77家,茶叶基地沿茅大路旅游公路沿线布开。如今,走进南部山区,山青水秀,茶园翠绿,农家小炊,田园风光,一个风景亮丽、农风山韵的城市休闲旅游带已经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迎接游客621万人,实现综合收入59亿元。如果进一步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推进农旅融合共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是巨大的。
二、高位对接,创新模式
茅箭区在培植茶叶产业上着眼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产、加、销协调推进,立足于建立现代农业机制,整合项目资金,培育新型主体,实现了茶叶产业高端对接,模式创新,突出表现在着力“五个高”。
(一)着力规划高起点。坚持规划引领,与全市“四百万”工程发展规划对接,制定《茅箭区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提出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规划布局、体系建设、工作重点、主要措施。科学评估建设地块的基础条件,坚持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分步实施。茅箭区规划2017年全区建成生态高效茶园10000亩。龙箭公司在茅塔乡廖家村建100亩生态化、标准化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4000亩茶园。2014年大沟村新建100亩生态化、标准化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3000亩茶园,计划2015年在营子村建设100亩生态化、标准化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3000亩茶园。龙箭公司已建成日产名优茶 150公斤 、大众茶 500公斤 的加工车间,可满足5000亩茶园鲜叶加工需要;五龙果茶场已在大沟村新建日产名优茶 100公斤 ,大众茶 300公斤 的加工车间,可为3000亩茶园提供鲜叶加工;计划2015在小川村建设一个加工车间,满足周边2000亩茶园鲜叶加工需要。
(二)着力建园高质量。按照严格标准,突出质量的原则开展茶园建设,努力做到“四化”。一是茶地选址科学化。选择无污染,生态好,土壤偏酸性,土层深厚,避风向阳,地下水位底,能灌能排,坡度 15℃ 以下的缓坡地和旱田平地作为建设地块。二是茶园整地规范化。采取先开沟施基肥,回填后再起陇栽植的方式,平地茶园双行密植栽培,大行行距放宽至 2米 ,以种子直播为主,茶苗移栽为辅,缓坡园采用常规双行密植栽培,种子直播。三是茶叶品种优良化。茶树品种以鄂茶系列(小叶种)为主,福鼎系列(中叶种)为辅。四是设施配套功能化。统筹考虑茶园配套设施建设,确保田间作业道建设到位,水利设施配套到位,观光功能发挥到位。
(三)着力管理高标准。一律按照生态型基地、绿色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管理。一是定型修剪保树型。在修剪适宜期,根据树龄对茶树高度进行修剪,春季采养结合,以养为主,夏秋控制树势,确保高产树冠形成。二是合理施肥保品质。茶园建园之初施足底肥,自第二年起,分别在春秋两季逐年增施茶树专用肥和有机肥料,所有茶园严格禁止无机肥,确保山地茶叶特有的品质。三是人工除草保幼苗。幼园除草每年坚持3-4次,全部采用人工除草,不使用机械,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既保障了幼苗不受损伤,又能疏松土壤,维护茶园小气候,提高幼苗成活率。四是生物防治保安全。按照每10亩一个杀虫灯的密度,在茶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500盏,实现了生物杀虫全覆盖,严格禁止高效农药,确保茶园安全。
(四)着力机制高关联。发展产业必须建设一套关联度较高的机制体制。一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区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乡镇和区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区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具体实施工作,乡镇成立茶叶办。二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通过整合财政、发改、扶贫、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力度,每年筹措资金400万元以上用于茶叶产业建设,新建基地每亩一次性给予建设补贴1500元,连续3年每年再补贴管护费200元。三是建立完善经营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由村委会牵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土地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基础上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集中建设茶叶基地,茶园见效后,采取不同的模式经营,对有加工企业可依托的基地,采取农户返包、大户和加工企业承包等模式经营;对有能力经营的合作社,由社员推荐一名负责人主持合作社工作,按照企业管理方式,实行“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廖家村成立茅峰茶叶专业合作社,与“龙箭武当道茶”连接,该合作社有社员 60 户,700亩 基地,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 元。四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区委、区政府出台奖励措施,对集中连片建设茶园500亩以上的,在市“四百万”工程补贴的基础上,每片再奖励1万元,对茶叶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2000万以上的,给予2万元奖励,对获得有机茶认证的给予5万元奖励,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五)着力产业高效益。坚持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农旅共赢,效益优先,着力把茶叶产业建成高效生态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茶叶产业的综合效益已经逐渐显现。一是经济效益显现。基地建设实现了3年投产,5年盛产,亩产名优茶 15公斤 以上的目标,2013年茶农户平增收4800元,2014年户均增收9000元,随着新茶园的逐步开园和新基地的不断开发,茶农收入每年以30%的增幅上升,村集体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预计2018年茶叶综合收入将达到4120万元,2022年达到9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从茶叶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到4500元,每个茶叶专业村村集体年收入将在30万元以上。二是生态效益显现。茶树固土涵水,净化空气,已经成为维持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优势产业。三是社会效益显现。茶叶产业建设将南部山区农民从琐碎的农事活动中解脱出来,对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留守老人、妇女提高就业、增加收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生态高效,推进转型
茅箭区茶叶产业虽然起步晚、规模有限,但建园标准高,管理措施到位,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正逐步形成。下一步,通过把茶园建设与观光旅游深入结合,构建出“标准化基地+精深加工+现代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将茶叶产业打造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高效生态产业。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做强龙头。龙头企业是连接茶农与市场的桥梁,是茶叶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茅箭区茶叶产业发展,要借“武当道茶”这一政府公共品牌,依托武当道茶城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全区茶叶产业转型。道茶城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努力将其打造成“兴业之城、生态之城、品牌之城、文化之城、创新之城”。
兴业之城,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茶叶种植、加工、管理和销售企业,发展壮大一批资质好、集约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本地企业,快速突破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壁垒,提升全区乃至全市茶叶产业整体水平。
生态之城,即按照全市高效生态农业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布局应集中体现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环境田园化等生态园区建设要求。
品牌之城,即以武当道茶品牌做大做强为基础,促进入园企业抱团发展,利用系统的品牌、产品策划,使生态、文化与茶叶融为一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形成品牌窗口,维护品牌信誉,提升品牌影响力,获取更大效益。
文化之城,即深挖武当文化和茶文化精髓,把武当道茶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浓厚的文化底蕴、茶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的推广有机结合,实现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以文化烘托品牌,以品牌承载文化,提升产品价值。
创新之城,即开展产学研结合,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交流站等形式,组织科技攻关,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加大产品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
(二)做强基地。继续加大新基地建设力度,推进中低产园改造力度。大力提高基地素质,加强水电路渠基础设施配套,推广优良品种和无公害、有机、绿色茶生产技术,加快推进机械化采摘、业主化经营、人力资源配套的模式,指导农户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茶叶品质,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地方茶叶产品。
(三)做强功能。充分利用城郊休憩带建设,在赛武当、紫薇岛、东沟等景区及茅大路沿线,以茶园为主景观,配套花卉带、林果带等景观建设,打造以农业为依托、农村为空间、农民为主体、城市居民为客源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实施生态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养生、景观农业为代表的旅游项目,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需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做强市场。做好市场定位,分级开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做好电商平台建设,依托武当山珍广场,加大茶叶网络营销手段和力度。做好市区茶叶批发市场,规范管理,发挥其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分析市场,细化客户需求,高端消费采用订单销售和专业市场模式,大众茶营销可采取市民体验式消费和超市营销等形式,提高产业效益,确保茶农增收。
(五)做强主体。要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出发,使龙头企业与基地、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起紧密型的产业发展链条。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对全区茶叶资源进一步整合,打破茶叶产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的格局,形成产供一条龙。加大专业合作社培植力度,加强省级示范社创建,引导其实行标准化生产,探索茶园股份合作制,为茶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做大做强茅箭区茶叶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茶叶产业开发,形成多元化开发经营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