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第三届地方戏曲调演完美落幕

13.07.2016  02:35

  2016年7月1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体新广局主办,市艺术剧院、市艺术研究所承办,湖北海润东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十堰市第三届地方戏曲调演完美落幕。这是继2013年十堰市第二届地方戏曲调演之后的又一次成功调演,它向人们证明了我市繁荣地方戏曲、打造地方文艺精品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十堰特有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十堰文化的多元性,也成就了十堰戏曲多姿多彩的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日益堪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市文体新广局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为契机,采取优势叠加、抱团取暖的方式,充分吸收高腔、三弦、八岔子等十堰地方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精髓,整合形成具有拳头效应和文化印记的剧种——郧剧,以期让我市地方戏曲重新焕发光彩。目前,郧剧剧种理论基础、声腔体系、语言道白、主奏乐器已通过专家论证,以《均州旧事》、《风雨塔灯岩》为代表的郧剧剧目在第二届湖北艺术节上亮相,获得各级专家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郧剧申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在此背景下,举办十堰市第三届地方戏曲调演意义非凡。

  为期4天的调演,市艺术剧院选送的郧剧《求骗记》、茅箭区文体局选送的郧剧《醉飘香》、郧阳区文体新旅局选送的郧阳二棚子《网上情缘》、房县文体局选送的郧剧《特殊待遇》、郧西县文体局选送的郧剧《坎子山的脊梁》、丹江口市文体局选送的郧剧•武当神戏《香樟树下》、张湾区文体新广局选送的郧剧《穆半仙》、竹山县文体新广局选送的郧剧•竹山高腔《特别“星”探》、竹溪县文体局选送的山二黄《改嫁》共9台剧目陆续上演。“与前两届相比,这次演出的剧目内容新、质量高,唱腔、音乐等元素更加丰富,地方味儿很足。”家住茅箭区郑家湾社区的郑大爷连续三届地方戏曲调演都没有落下,他说看戏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哪里有戏曲演出他都会追到哪里看,而且还会邀请戏友们一同前去,作为地方戏曲的“资深观众”,他对本届戏曲调演赞赏有加。

  据了解,9台剧目都是2014年以后新创、改编或移植的剧目,多半都是围绕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等主题展开,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如《坎子山的脊梁》就是以党的十八大代表、郧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为原型编写,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百姓生活。调演共动用300余名演职人员参与演出,观众场场爆满。毋庸置疑,此次调演对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地方戏曲传承和保护的政策,充分展示地方戏曲保护成果,推动十堰地方戏曲的繁荣,助推十堰地方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此次调演启动以来,得到了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文体新广局将其列为年初确定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早计划,早安排,不仅制定了周密详细的工作方案,而且还组织专班多次赴各县市区进行剧本研讨和业务辅导。全市各艺术院团克服经费紧张、人才匮乏、行当不全等诸多困难,精研细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排演每个环节,力求参演剧目内容新颖、艺术精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湾区、茅箭区在没有艺术院团的情况下首次编排剧目参加调演。

  为支持十堰地方戏曲的繁荣和发展,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胡应明,汉剧表演艺术家程彩萍,著名戏曲音乐家陈受新,国家一级导演龚战,戏曲教育专家熊文波及戏曲表演艺术家李焕珍等多名专家不畏艰辛来到十堰。7月5日晚到6日晨,武汉市因持续暴雨造成城区大面积内涝,交通瘫痪。年逾七旬、家住南湖书城路的戏曲教育专家熊文波趟着齐膝深的水,步行两公里后转乘公交车赶到武昌火车站乘车前往十堰。戏曲表演艺术家李焕珍不顾年老体弱,专程从天津赶赴十堰。

  让我们感动的不光这些专家们,还有忙碌在台前幕后的众多演职人员。市艺术剧院乐队演奏员黄志刚在演出前一周遭遇交通事故导致右腿骨折,在医院做完手术后毅然带着伤痛、拄着双拐参加正式演出。郧剧《穆半仙》编剧、主演尹纪有因过于劳累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仍坚持修改剧本,在正式演出时间前三天不顾医生劝阻办理了出院手续,全身心投入到最后的排练中。郧剧《醉飘香》喜母扮演者彭成平退休后在家照顾孙子,得知这次调演活动后主动请缨,离开舞台几十年后又重新捡起了久违的“手艺”……

  在全程观看调演剧目后,远道而来的戏剧艺术家们对每台剧目一一做了中肯的点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沈虹光、胡应明、程彩萍、龚战、李焕珍等老专家分别从剧本的艺术真实性、人性化处理、表演细节和戏剧人才培养上给出建议。他们认为,在剧本编写上要更加贴近生活、增强艺术真实性和处理好戏剧矛盾冲突,使其符合人性化、增加感染力,演员表演上要更加注重细节。同时,在人才培养上还应不断加强,让郧剧发展后继有人。

  陈受新、熊文波两位专家则从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他们认为,未来要多在郧剧音乐上下足功夫,把十堰地方戏曲中的平腔、筒子调、八岔子、三弦调、民歌小调等音乐元进行素融合打磨,努力让郧剧形成鲜明特色,从而让这一剧种由成熟走向繁荣。

  “现在我市正处在郧剧申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关键时期,有些地方戏曲表现形式和文化元素,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更何况,繁荣地方戏曲也是我们树立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这次地方戏曲调演,市文体新广局局长牛孝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这次大规模的集中调演并不是单一的文艺演出,而是对我市地方戏曲承前启后、抢救性的文艺调演,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戏剧工作者从繁荣地方戏曲、树立文化品牌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地方戏曲保护,留存地方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