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十堰市国税局:好水酿就好税收
近日,由环保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估活动中,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源地入围首批“中国好水”。同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城市与景区成果发布会揭晓,十堰市获“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荣誉称号。
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级以上标准。丹江口水源地所在地十堰市,今年成为湖北省首个全域环境监测站通过国家标准化验收的地区。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十堰曾经是一座因车而兴的“汽车城”。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往省会武汉后, 十堰市经济曾一度徘徊不前。
如何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开辟一条新路,实现完美转身?最终,十堰选择了一条自念生态约束“紧箍咒”,追求绿色GDP的路子。2014年12月,随着“一江清水北送”,十堰市以“保水质、保调水”的“清水行动”发轫,秉持生态立市战略,做活山水文章,掀起一场生态转型的绿色革命。
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成功范例,农夫山泉落户山清水秀的十堰丹江口后,运用优质的丹江水生产饮用纯净水,产品畅销全国,投产12年来累计纳税9.4亿元。
好水引来好项目。2014年以来,落户十堰的133个绿色发展项目集中开工。目前,继农夫山泉、源头水之后,香港心怡心宝凉茶和苏打水、苏酒集团、生物产业园、北京康为水产品生物加工等10余个在建项目正陆续建成投产。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夫山泉、“武当道茶”等绿色企业220余家。近10年间,生态环保型企业贡献绿色税收达17.8亿元,成为继汽车、商贸之后的第三大主体税源。
资料显示,十堰水能资源丰富,全市共有13大流域,2489条河流,年均径流量达100亿立方米,年过境客水28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高达500万千瓦,占湖北省蕴藏量的1/4,年可供开发利用量有340万千瓦。
2012年6月,由汉江集团、京能集团共同开发、装机50万千瓦的潘口水电站正式蓄水发电,这是湖北省在建的最大水电项目,也是十堰市竹山县已建成的最大水电站。目前,该县建成的大小水电站共37座,2014年发电量达2.6亿千瓦时,缴纳税收5682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1%,水电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比5年前提高13个百分点。
“汽车城”上再建“水电城”。南水北调建设期间,十堰新建水电站达20多座。到2014年,全市共建成各类水电站220处,装机达199万千瓦。目前,全市水电站总装机为240处,装机296万千瓦,电力工业产值近30亿元。水电发展前景看好,十堰市国税机关提供的服务及时跟进,近3年通过落实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累计抵扣进项税2.2亿元。如今,全市投入运营的218家水电及供电企业累计缴纳国税4.3亿元。
“青山绿水孕育了绿色税收,经济的绿色发展也离不开税收的支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十堰市国税局局长刘绍武介绍,近年来该局主动融入全市绿色发展战略,及时跟进推出“绿色税收考核模式”。
据了解,所谓“绿色税收考核模式”,就是税收考核由强制性的收入目标管理转变为导向性的收入质量管理,由收入总量的单一指标考核转变为税收执法、征管效能、收入质量三个方面18个指标的综合考核,由单纯的收入任务观念转变为科学的税收质量观念。并以此为导向,实事求是地确定收入目标,合理分解收入计划,引导基层征管单位依法征收,严防采取空转、违法预征等办法来完成收入计划。
刘绍武表示,绿色税收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经济税源的构成是绿色环保的,带有青山绿水气息的。另一个意思是,税收增长是可持续的,实打实的干货,是没有水分的。
“绿色税收考核模式”的推行,挤掉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最大限度地挤压了过去层层加码、不切实际地下达税收计划的空间。同时,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经济发展升级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热情,一大批水资源利用、生物科技、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产业集群迅速在十堰发展壮大。据介绍,今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水源地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十堰市国税收入总额中“含绿”税收比重将达到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