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回眸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旅游局等省直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堰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政治使命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走出一条旅游扶贫新路子。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3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近52亿元。今年1至8月,全市接待游客27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3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3亿元,带动4万人脱贫致富。在宏观经济偏紧的形势下,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政府主导 上下联动 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大合力
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希望是旅游,最大的潜力在乡村。仙山、秀水、汽车城是世界级旅游资源,赋予乡村旅游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因势利导、乘势而上、科学决策,把生态旅游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十堰提出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和“全域景区、全域水源区、全域生态区”的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在对乡村旅游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打造百公里城郊游憩带,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战略决策。全市形成了以城郊游憩带为轴线,以南部竹房城镇带、北部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两翼的乡村旅游发展大格局。市直各部门分别制定出台了支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政策措施。各县市区确立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政策,捆绑资金,在全市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发展合力。近年来,十堰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十堰市旅游发展奖励政策》等系列政策。每年市财政预算旅游专项资金2300万元,整合捆绑相关部门资金5亿多元,金融支持旅游资金达10亿元,推动乡村旅游突破性发展。
规划先行 特色引领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大产业
十堰牢牢把握乡村旅游的“乡土性、体验性、群众性、差异性”特征,坚持走全域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开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和低劣度、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高规格编制了《十堰市乡村旅游规划》、《秦巴山片区旅游产业扶贫规划》、《竹房城镇带旅游规划》、《十堰城郊游憩带发展规划》。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在规划执行中,做到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不挖山、不改河、不砍树、不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保持了乡村乡土风貌。张湾区花果街办花园村依山就势修建游步道,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果园和花卉园,以原生态吸引城区市民,成为城郊游憩带的新亮点。
坚持特色发展。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线。十堰立足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交通区位,打造了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一是山水资源型。依托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发展山水观光、森林氧吧、登山赏花、垂钓休闲等项目。如郧阳区柳陂镇王家学村发挥全村山场面积大、经济林资源丰富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山顶松杉戴帽,山间果树缠绕,山下瓜果飘香,山中游人如织”的乡村旅游优美画卷。二是民俗文化型。房县土城镇土城村家家户户具有黄酒酿造习惯,全村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黄酒风情特色村,目前发展黄酒专业户176户,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黄酒生产200多户,年销售250万公斤,年产值4000余万元,带动就业1300人,成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典范。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分别依托村民唱民歌、讲民间故事,打造了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中国南方民间故事村。三是农家乐带动型。茅箭区大川镇发挥地处城郊优势,以十房公路为依托,发展农家乐62户,年户均收入10万元。郧西县上津镇依托古三国柳州城遗址,开发古民居、古宅院、古镇建筑等,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年吸引陕西西安、商洛等周边地区游客近3万人次。五是景区依托型。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以中原突围部队建立革命政权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为核心,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荷塘月色、杜鹃基地、牡丹画卷、水帘洞天4个景区,日均吸引游客2000人次。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城关镇大堰村等依托郧阳岛、子胥湖等生态文化旅游区,配套发展农家乐、农家休闲庄园、水上娱乐垂钓,乡村旅游异常火爆。六是城郊依托型。依托城郊的区位、山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大力发展城郊休闲项目,带动城郊居民脱贫致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郊游憩带建设抓在手上,将张湾、茅箭、郧阳区12个乡镇46个行政村捆绑打造百公里城郊游憩带,目前已投入资金近7亿元,建成游憩点8个、特色村20个、农家乐近千家。七是人文精神塑造型。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源地,也是全国十星级党员创建发源地,该村利用精神文化高地,塑造新型乡村,吸引了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观摩学习,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坚持融合发展。实施“旅游+”战略,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秦巴山片区开发、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按照“乡村即景区,山水即景观,农活即表演,生产即体验”理念,推进融合发展。依托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城郊游憩带建设,打造了竹山上庸镇、官渡镇,竹溪蒋家堰镇,丹江口市官山镇、郧阳区柳陂镇等连接城乡、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村镇,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完善机制 创新模式 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大引擎
发展源于机制,动力源于创新。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出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立足樱桃、草莓等生态农业资源,引进高端旅游规划设计营运公司,对自然村落进行地域文化挖掘、民居村落改造包装,形成村景合一、浑然天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多万元。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村引进公司,村委会以优惠政策、资金和土地入股,公司负责建农业观光园,种植苗木花卉、果树和无公害蔬菜,吸引游客观光采购。产业园丰收后,公司将土地返还给农户自主经营,并以市场价格回购产品、包装销售,获得利润按公司50%、村委会30%、农户20%比例进行分配,实现多方盈利,把企业、市场、农户、游客连接起来,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政府引导”模式。在规划控制下,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市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5000多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城郊游憩带建设,带动了民间6亿多元投资,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成了以四方山生态公园为龙头,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张湾区方滩乡沉潭河村等8个节点为支撑的城郊乡村旅游线,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
“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成立旅游合作社,农民用土地作为股份,包装项目,统一招商,形成集红色教育、山水观光、花卉欣赏于一体的新型景区,年实现旅游收入20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2000元。
“能人带动”模式。民营业主王德华租赁茅箭区武当路街办马家河村山场资源,投资1亿多元建立了花卉苗木基地,形成了集观光休闲、苗木销售于一体的秦巴生态植物园,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民营业主吴汉岗依托汉江消落地,投资2亿多元,建立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蔬菜观光基地,打造的“安阳绿谷”成为汉江河畔一颗璀璨明珠,吴汉岗也获得全国国土绿化贡献奖。
“科技带动”模式。郧阳区柳陂镇舒家沟村通过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种植经济作物,实现发电、农业种植和农业观光三重效益,吸引了大批游客。张湾区黄龙镇斤坪现代农业观光园发挥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采取向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服务的办法,分散生产,集中收购,统一销售,把千家万户菜农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起来。建成集农业观光、科普推广、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开园以来,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万元。
“整村连片”开发模式。抢抓竹房城镇带省级战略机遇,整合政策性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环境整治,实施连片开发,形成了竹山的总兵安片区、罗家坡片区,竹溪的敖家坝片区、莲花片区,房县的野人谷片区、岩屋沟片区。目前,竹房城镇带像一条绿色腰带缠绕在秦巴山间,正在向生态旅游带、脱贫致富带和产业集聚带转变。
宣传给力 政策驱动 营造乡村旅游发展大氛围
坚持把宣传推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架起了美丽乡村建设与广大游客享受美好生活、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桥梁。一是强化媒体宣传。发挥市内外主流媒体、互联网、旅行社的作用,定期发布乡村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节庆活动等信息,形成新的亮点、大众兴奋点和旅游热点。二是民俗活动撬动。先后举办了春季旅游产品发布会、郁金香节、采茶节、乡村美食节、油菜花节、调水源头龙舟节等亮点纷呈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做到了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看点,全年有热点。三是政企联合推广。通过政策激励、政府奖励、景点让利、旅行社得利,引导和促使全市20多家旅行社与景区景点联姻,推出了一日游、两日游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开通了黄龙、韩家洲、圣水湖等多条水上旅游线路以及十堰城区至32个景区景点的乡村旅游直通车。今年以来,旅行社共组织乡村旅游团队100多个、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近百万元,激活了乡村旅游市场。
发挥优势 促进增收 展现乡村旅游发展大作为
以乡村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引力,带动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旅游扶贫增收的热潮中。一是产业转型促增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的粮食为主转变到现在的小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产业为主,农产品不出村就被游客抢购采摘。郧阳区青曲镇红门铺村依托千亩草莓基地,举办草莓节,种植的草莓被游客采购一空,实现了就地增收。二是农产品加工增值。改变了过去粉条、苞谷、红薯、黄酒、猕猴桃等农特产品粗放式经营的局面,通过对农产品加工包装,把农产品变成游客青睐、市民欢迎的俏销旅游商品。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采取“旅游+电商+扶贫”办法,家家户户开办网店,年销售绿松石、农特产品突破3000万元。三是土地流转增收。农户把自己的田地、山林、宅基地等资源流转作为股份入股分红。竹山县宝丰镇九里岗村将沿线1000余亩低产茶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湖北圣水茶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民除获得租金外,还可以优先到茶场打工,实现增收。四是旅游服务增收。农民直接到当地景区、旅游公司、农家乐务工,实现就地务工增收。全市有近万村民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在旅游景区或者农家乐打工,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集聚能量 转型升级 担当经济社会发展大使命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在聚集能量,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扶贫担当新的光荣使命。
乡村旅游赋予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特征,正在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动力,让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让游客真正享受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好景致。十堰正在推进的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正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引擎,带动竹房城镇带向竹房生态旅游带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开拓了投资和消费的新领域。1至8月,全市旅游项目投资达4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投资占30%以上。特别是随着全市现代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乡村度假酒店以及旅游主题小镇和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旅游必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投资和消费的热点。
乡村旅游开创了市场主体培育的新局面。乡村旅游发展孕育了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截至目前,全市旅游主体达3000多家,其中农家乐、农家庄园、乡村旅游点等乡村旅游主体达2000多家,成为旅游市场主体的生力军。
乡村旅游探索了精准扶贫的新途径。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以市场主体为龙头,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吃住行游购娱”生产经营的良好局面,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扶贫“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新路子,在扶贫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贫困村的村容环境,促使贫困山区变旅游景区、农业基地变旅游景点、农民新村变农家旅馆、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农民观念变了、精神变了、生活习惯变了,实现了就地就业、就地脱贫、就地城镇化。
(供稿:十堰市旅游局 审稿:孙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