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助残圆梦 与爱同行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维护残疾人尊严、保障残疾人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应尽之责。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施行30周年。30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残疾人生活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伴随着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圆小康梦想。
一、“普惠+特惠”保障民生提升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作为我市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困难群体,成为脱贫攻坚战的焦点和难点。
攻坚克难,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各级残联采取下乡集中办、上门入户办等便民服务措施,为偏远山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开展免费残疾鉴定和办证。几年来,全市各级残联组织正确处理好普惠、优惠、特惠的关系,整合各方力量,合理叠加政策,坚持不懈开展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
落实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资助政策。全市9万余名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医保资助政策全面得到落实,为残疾人减少个人医保支出2112余万元;77525名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费按最低标准由政府为其代缴。城乡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加大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全市54683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条件,38088名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配合市教育、人社部门开展残疾学生确认工作,2020年秋季市直属学校在校残疾学生275人享受教育资助政策。对28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对65名特校贫困残疾学生给予资助。对2020届39名录取专科以上的残疾考生,每人给予1000-3000元一次性资助。
大力改善贫困残疾人居住条件。如期完成5442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年度任务,实现了全市存量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应改尽改”。
凝心聚力打赢打好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全市61933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市残联在全省残疾人脱贫攻坚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郧西“公司+合作社+贫困残疾人家庭”扶贫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残联的充分肯定。
二、多措并举扶持残疾人就业增收。
扶贫扶志,让广大残疾人身残志更坚。在加大对残疾人普惠力度的同时,市残联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扶持近5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3857人次,帮扶贫困残疾人就业4136人次,为残疾人自主创业发放补贴280多万元。
选树自强模范、助残先进典型40多名,引领残疾人用勤劳和智慧战胜贫困。竹山县的史代聪从小因为肌腱损坏导致右腿残疾,只能半蹲着身子靠拐杖支撑走路。2015年,村里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史代聪一家被评为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史代聪申请种植中药材。2015年,他租赁土地7亩,共种植川乌15亩。2016年,他共收获川乌干货1500多公斤,一年收入3万多元。仅种植药材不能满足史代聪的致富愿望,他又圈地散养土鸡100多只,一年收入8000多元。如今,史代聪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
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郧西县人陈家主在27岁时因意外导致右腿截肢。多年来,他在村里开过代销店,外出打过工,进过工厂、看过大门、扫过大街,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2014年,陈家主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陈家主养猪场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被一一“攻克”,经过辛勤劳动,2016年,陈家主一家顺利脱贫。2018年,他多方筹资60多万元,扩大养猪场规模,提高管理和防疫水平,今年有望创收80万元。
陈家主并未满足于自己脱贫致富,他还立志带动身边的乡亲,特别是残疾乡亲共同奔小康。
鼓励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与关爱。市残联积极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3600人次,通过落实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求职登记、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等形式,帮助503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借助“互联网+”,帮助肢体残障人士实现人生飞跃。丹江口市的王院生不仅通过互联网致富,还通过互联网脱了单,成就幸福生活。6岁时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让王院生永远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经过苦练,他以脚代手,生活与常人无异。因为从小对电脑感兴趣,有过开网吧经验的王院生,一心想发展电商。通过努力,近年来,王院生成为天猫、京东等平台上4家实木家具店铺的客服,熟练解决商品售前售中及售后问题,与此同时,他用脚自制10多个 PPT课件,成为电商售后培训的优秀讲师,已累计培训300多人。
跟王院生一样,通过互联网收获幸福人生的残疾人还有很多。2020年,市残联共投入培训经费152.6万元,组织以电商、盲人按摩、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各类培训2750人次,培育残疾人技术能手75人。其中举办电子商务培训5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00人次,72人创办网店,51人在电商产业链就业增收。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已成为我市助残脱贫一条新路子和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撑。《湖北日报》《中国残疾人》杂志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了十堰残疾人电商就业的做法。
三、“十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全市残联组织将持续落实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措施,发力实施“十大行动”,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助残行动。加大对残疾人产业扶持和稳岗就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与扶贫车间有机结合,将困难残疾劳动力安排到产业组织中,将残疾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聚集在产业链上,带动他们参与融合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康复助残行动。实现0-14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比例达80%。按照0-6岁每人每年1.6万元、7-14岁每人每年1.2万元的标准落实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贴;对实施手术治疗的0-14岁残疾儿童一次性给予3000-20000元补助;免费为困难肢体残疾人适配假肢、听力残疾人适配助听器。
教育助残行动。落实困难残疾人就学资助政策,对残疾人家庭子女和残疾人考入高等院校,按专科1000元、本科2000元、研究生3000元标准给予资助。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确保达到95%。
文化助残行动。不仅让残疾人生活过得体面,还要让他们过得幸福,精神上得到满足。市残联持续实施“文化助残五个一”项目,帮助困难、重度残疾人参与并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定期深入城乡残疾人群体开展艺术巡演。
社会助残行动。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要始终关心关爱他们。市残联持续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助残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节日积善、爱心助残活动,打造“残联绿、志愿红、十堰蓝”助残志愿服务品牌,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支教助学、康复服务、法律咨询、文体活动、爱心捐赠、技能辅导、生产服务、创业扶持等多元化助残志愿服务,让责任在这座城市涌动,让爱心在市民心中流淌。
基层助残行动。落实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策下倾的残联改革创新要求,加强街道(乡镇)残联、社区(村)残协规范化建设,明晰工作职责和办事流程,为残疾人生产生活、就业增收等提供近距离、综合性服务。
能人助残行动。组织发动残疾人企业家、残疾人致富能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边缘易致贫和脱贫不稳定户残疾人稳定增收。选树表扬宣传一批残疾人自强脱贫模范及社会助残先进典型,示范引领贫困残疾人增强脱贫信心,营造“脱贫不忘感党恩携手奋进新时代”良好社会氛围。
信息助残行动。建设全市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和服务资源信息库,推行残疾人工作领域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为残疾人稳定增收提供及时、精准服务。联合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为残障人士创造信息共享无障碍环境。
项目助残行动。按照平均每户不低于6000元的标准,对重度残疾人实施家庭生活环境无障碍改造。通过居家托养、日间照料、集中托养等方式,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开展走访探视慰问活动,掌握困难残疾人基本现状和需求情况,完善相应帮扶措施。
技能提升行动。以稳就业为导向,做好残疾人技能提升培训,落实《湖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细则》,力争使“三类”残疾人都能得到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稳定残疾人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市残联将发扬新时代“三牛”精神,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实干实为,不断提升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新时代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