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博课堂”:让文物“活”起来

18.04.2016  17:31

  4月4日至4月14日,由十堰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十堰十堰市博物馆承办的“十博课堂”专题教育活动走进竹溪县天宝乡中心学校、兵营镇中心学校、中峰镇中心学校等10所学校,与当地2800余名师生共享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这只是十堰市博物馆开展“十博课堂”专题教育活动的一个缩影。为了强化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十堰市博物馆以本地轰动全球的考古发现——国宝“郧县人”头骨化石为活动载体,精心打造了“十博课堂——我们从哪里来”课程,深入浅出地向青少年学生介绍人类的起源和家乡历史文化。自2015年9月活动开展以来,已先后走进市直、各区县30多所学校,活动对象覆盖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近万人次,实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真正让文物“”了起来。

  水到渠成提升品牌效应

  博物馆历来被称为“立体的教科书”、“学生的第二课堂”。在2015年新修订的《博物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不难发现,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任务。

  多年来,十堰市博物馆依托本馆特色设计开发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项目,努力做到馆内与馆外活动相衔接,注重活动实效,丰富活动内涵,让青少年学生真正汲取博物馆养料,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但是如何让文物走出展厅,如何让展品活起来,又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摆在博物馆工作者面前一道严峻的课题。

  十堰市博物馆自2008年开展“文博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来,本地教育部门及各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携手开展了“国旗下的讲话”、“博物馆之窗”、“文博知识进课堂”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双方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活动开展之处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学校师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博物馆在教育和传承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利用学校平台为孩子们传授文博知识则是文博人的使命和责任。2015年9月,我馆和市教育局在总结多年社教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以“十博课堂”为载体,以博物馆基本陈列为重点,通过品牌的培育推动社教工作的开展。中国文物信息网、 湖北省文化厅网站、《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活动高度关注,更有不少学校打电话预约课程。半年来,“十博课堂”已经举办活动30余场,成为十堰市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品牌栏目。

  寓教于乐助力活动推广

  博物馆课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而是对学校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不断探索和深化“校馆合作”的形式,将博物馆的展示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感知学习的乐趣。

  为了让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有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让更多的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产生兴趣,加深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十堰市博物馆的社教老师们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历史学习的内容,制作电子课件,以图片、文字、动画、视频、模仿相结合的形式生动讲述十堰本地历史故事、出土文物等,有计划的安排社教老师到全市各小学授课。

  “十博课堂”第一期我们特别选取了本地发现的国宝“郧县人”头骨化石为主要内容,也是想让孩子们在了解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弘扬家乡文化。当学生们了解到距今100万年的国宝“郧县人”头骨化石在自己的家乡发现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社教老师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专门为课程搭配了特制的“教学包”,如“郧县人”头骨化石(复制件)、手斧、砍砸器、模仿人类进化的头套、学习用品和画纸等,将冷冰冰的文物发挥出热腾腾的效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课堂设置了发放十博课堂宣传卡、组织学生触摸文物、穿插表演人类进化历程、给博物馆说悄悄话、画出心目中的远古人类家园和未来家乡的变化等环节。教学中采取以互动为主,孩子们在你问我答的轻松环境中汲取知识点。比如我们的社教老师会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进化而来的吗?”孩子们有的会回答“古猿”,有的会回答“单细胞生物”,有的则回答是“”,而我们也鼓励孩子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参与者都会得到一个小文具作为奖励。我们还带去了“郧县人”曾经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砍砸器和手斧,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感知文物,并邀请6名学生带上假发模仿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孩子们从弯曲到直立行走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孩子则在一片笑声中感知了人类进化旅程的神奇。

  整合资源延伸活动半径

  为了“十博课堂”的顺利推广,十堰市博物馆注重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活动得到了市文体新广局、市教育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活动开展前期,十堰市博物馆多次和市教育局沟通和联系,市文体新广局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并制定活动方案。

  在落实工作中,各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确定有关学校并规划线路,为推进“十博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为“十博课堂”精心选择授课班级,准备活动场地和相关设备,合理安排学生的上课时间。在市东风小学,200余名学生体验了一场奇妙的文博知识之旅。课堂上,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表达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时间结束了依然意犹未尽。

  “十博课堂”走出城区走进县乡学校,同样也引起了县级博物馆对社教工作的高度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学校和博物馆的联系,为当地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提供了参考,带动他们共同参与到“十博课堂”的推广。

  “十博课堂”的活动对象除了面向主城区学生之外,重点把目光锁定边远山区和弱势群体的孩子,不仅让这些孩子们领略到了丰富的文博知识,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动员社会力量来关注、关爱弱势儿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这些孩子当中大部分因条件所限,很少有机会到十堰市博物馆参观学习,因此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渴望而又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更多学生们了解博物馆,认识博物馆,打破了博物馆属地参观限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博物馆及文博事业的热爱。

  同时,我们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所讲课程中,进一步扩大了全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目前,“十博课堂”活动还只在小学推广,下一阶段我们还将开发出幼儿、初中、高中等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结构设置内容,并适时策划更多不同主题的课程,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十堰市博物馆“十博课堂”带给他们的魅力与精彩,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能成为传统的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