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十三五”校园文化品牌项目立项答辩会
5月27日上午,学校在阳光校区召开“十三五”校园文化品牌项目立项答辩会。华中师范大学杨新起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刘在洲,校党委常委张文凯出席评审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建林教授、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担任评委。评委们认真细致,客观公正,对21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进行了评审,对申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党委宣传部部长高建勋通报了“十三五”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征集情况。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重点建设10项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其中2016、2019两个年度可按要求申请立项。2016年立项项目分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活动两个类别,从今年3月发布通知,截止5月8日得到各二级单位的积极响应,共收到立项申报29项,其中校园文化品牌项目21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活动8项,20个院部全部申报项目,6个学院同时申报了两个类别。根据“书面材料评审”和“PPT现场答辩”两个环节,评委对品牌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
刘在洲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项目成员向专家学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厘清思路、凝练主题、调整方向、优化项目;二是希望专家把脉问诊、遴选项目,指出项目设计中的问题。
杨新起高度赞赏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答辩项目体现了六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传递正能量,主题鲜明,体现了“崇真尚美”的校训,用校园文化活动讲述了纺大的故事;二是具有创新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更好地适应了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三是专业特色强,与本学院、本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突出了教育功能;四是参与面广,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五是有品牌效应,很多项目经过了多年积淀;六是实施效果好,大部分项目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张建林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内涵建设,做到三个紧贴,紧贴学校办学实际,发挥校园文化的基础性作用;紧贴专业培养目标,增强项目的必要性;紧贴学生实际。二是重视功能设计,首先要根据本校、本专业和学生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设计文化建设项目,切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短板;其次在模式规划上立足中国视野,走纺大道路,形成可持续发展道路。
张文凯肯定了“十二五”期间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取得的成绩,即立项建设意识更强,品牌创新活动更多,项目文化氛围更浓,文化品牌建设经验更丰富,育人功能成效更明显。从校园文化品牌的引领作用和育人效应的高度,他对“十三五”立项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三个意识:一是文化意识,处理好一般文化活动、文化特色活动和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建设意识,改善重立项、轻建设,重组织、轻策划,重开展、轻总结的不足,在品牌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建设的规划、路径 举措、条件方面多思考;三是品牌意识,总结、梳理、提炼办学历史,利用自身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注意挖掘师生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与行为规范,逐步提升品牌质量。
简介:
杨新起,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武汉地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工作协会理事长、湖北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秘书长。现任华中师范大学老年人协会会长,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主编和参编的作品有:《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校园文化建设导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张建林,教育学博士、教授,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特邀专家,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在《光明日报》、《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