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手机抢红包 节后红包大战“后遗症”知多少

02.03.2015  20:04

  2015羊年春节“红包大战”渐渐落幕。抢红包对人们的社交、生活改变意义深远;然而密集“红包雨”过后,红包大战商业模式的“后遗症”也逐渐浮出水面。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抢到红包成“死钱”,有人无奈打算将这些“小钱”用于猴年春节发红包。近日,互联网第三方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也发布《评“红包大战”后遗症及对策建议》报告,提出红包“死钱”、巨额收益归属不明、实名制缺位等“红包大战”的“后遗症”,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死钱” 银行卡绑定

   在英国收了红包成“死钱

   无奈打算猴年春节发

  南京一所高校的70后学者刘女士,2015年1月去英国做访问学者。由于平常忙于科研,对移动支付不太关注,最多也就用微信群聊以及看看朋友圈。羊年春节她看到几个微信聊天群下起“红包雨”,也开心学着收、发红包。节后有100多元的盈余。这些钱怎么处理?国内的小伙伴告诉她,“绑银行卡可提现!”可一方面她不放心;另一方面最快也要下半年回国,提现了也花不出去,还是“死钱”。于是,对这100多元“烫手山芋”她的打算是:“反正钱不多,猴年春节接着发吧。

  在南京工作的夏女士回老家过年时发现老爸也装了微信,她赶快给老爸发了拜年红包。“但老爸平常不用银行卡,不可能为了提现专门开卡;开了他也接受不了手机支付。所以红包又原封不动退给了我。全当赶个热闹、讨口彩了。

  【微点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分析师钱海利点评称:“红包大战”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红包的使用上,但目前微信的支付场景建设还有软肋。一些用户没绑银行卡,导致抢来的红包成了“死钱”、“睡眠户”。另外,这部分的资金沉淀也不可小觑。相对而言,有淘宝、天猫作为红包使用场景后盾的支付宝相对在红包应用上占优势。

   关键词 沉淀资金 利息

   大家的“小钱”聚拢成“大钱

   巨额沉淀资金收益算谁的?

  南京80后市民徐女士今年春节收到500多元微信红包,发出去400多元,净赚100多元。尽管绑定了银行卡,这部分钱不会成“死钱”,但近期她也没打算挪到银行卡里提现。因为“还有元宵节呀,要是再有红包战,可以接着抢、发!”徐女士表示,自己的移动支付习惯正在慢慢养成,平常微信“零钱”里总要留个100-200元。至于这部分沉淀的钱收益算谁的?她说之前没想过。“都是小钱呀!但真是‘细思极恐’,每个人沉淀百把元,那就不是小数呢!

  扬子晚报记者微调查发现,身边朋友50%以上与徐女士习惯类似,会在微信的“零钱”功能里放三位数左右的资金用于打车、AA聚餐支付。而一位“土豪”私企负责人熊先生春节收到5400多元红包,发出5600多元红包。他平时的习惯是放1000元左右资金在“零钱”以备不时之需。当记者问及他有没有考虑过这部分活钱的收益时?他表示真没想过。

  【微点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分析师钱海利认为,全民参与的这场红包大战,红包资金沉淀或带来厚利,而巨额收益面临归属不明的问题。以微信红包为例,实际上是用户将储蓄卡的资金搬至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账户,抢完红包钱依然留在财付通平台,抢完红包只是发生了资金账户的变更,而未有实质上的资金转移。

  据介绍,微信红包的沉淀资金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被领取的红包,三天后退回原账户;另一种是没有提现的红包,包括未绑定银行卡的“睡眠户”和上述已绑银行卡但没及时提现案例。对腾讯来说虽然按央行规定不能挪用沉淀资金,但可以在计提风险准备金后获取利息。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沉淀资金单笔看金额不多,但总量应该不是小数。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小年夜到初五,QQ红包收发总量为11.6亿次,由此也能见识到红包强大的用户群。扬子晚报记者看到,银率网数据库显示2月25日货币基金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4.32%,也就是说1亿元资金的半月收益约20万。

   关键词 支付安全 实名制

   微信支付“实名制”缺位 万一手机丢了打开就可转余额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近日发布的《评“红包大战”后遗症及对策建议》报告中提及“实名制”缺位带来的风险和隐患。

  在目前业务逻辑上,未绑银行卡的用户在使用微信“零钱”里的余额时,不需要支付密码。这意味着一旦有人捡到手机,打开微信(微信一般都默认登录,微信钱包还无登录密码)就可把余额转走。并且由于微信支付没有《用户协议》,一旦发生资金损失、风险,用户只能认栽。

  在处理匿名用户交易纠纷、欺诈案件时,若收款方为匿名用户,微信支付只能提供对方的开通微信时的手机号码,完全无法披露收款人的身份信息,使得付款人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救济。

  另外,在匿名收款与付款的情形下,一旦发生洗钱、恐怖融资,微信支付也无法按照法律要求做到交易可追踪、可还原、可回溯。这对金融秩序、用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带来挑战。

  【微点评】《评“红包大战”后遗症及对策建议》报告提及,红包产品没有严格落实有关实名管理要求,微信支付在产品功能和开通流程上有部分违反央行2010年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

  如果据上述规定,网络支付机构在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时,应当识别客户身份,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通过合理手段核对客户基本信息的真实性。而现行做法是:微信用户选择“收红包”时,就自动开通微信支付(含零钱功能——即支付账户功能),这一过程中,并未要求用户提供身份信息或要求进行同名银行卡绑定验证。收到的红包在充话费、买彩票时也不需输任何支付密码。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陈莉提出对策建议,微信支付可单独申请支付牌照,不然将混淆支付行业服务主体与边界。

  目前,微信支付并没有申请支付牌照,而是借助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提供服务。目前打开微信支付“钱包”就写着微信安全支付,支付服务板块并未澄清服务提供方。除了“零钱”里面写着“本服务由财付通提供”外,其他的转账、微信红包、信用卡还款、AA收款业务界面以及所有QA中都未见明确服务提供方是财付通还是微信。假如微信是财付通的业务外包商,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17条,支付机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核准范围之外的业务,不得将业务外包。所以财付通把业务“外包”给微信,有“擦边球”违规之嫌。

(见习编辑:陈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