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的含金量

03.05.2016  16:47

  梅明蕾

  最近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几个条款,包括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修改疫苗条例、增加负责人引咎辞职的规定,我市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实施细则(试行)等等,详解内容的同时,大抵都会作“动真格”的宣示。为什么?因为这直接关乎官员的个人利益,执行起来必有阻力,政府不下更大的决心,新规将止于表面文章,这有以往的事实为证。

  国人眼中,“动真格”算得上一个出现频度相当高的词,究其原委,或主要与时代有关。三十多年来,改革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主流话语,改革又必然面临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且越到改革的“深水区”,这利益调整的难度越大,所谓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无非即此。

  硬骨头日益难啃是现实,但改革没有退路也是现实,所以还是只能选择朝前走。于是人们所见,政府每推出触动利益的改革,往往附加“动真格”的强调,表达政府的决心。

  然而,“动真格”这个词也常常被轻慢或忽视。那多半由于形格势禁或别的什么缘故,“动真格”的巨大雷声之后,一些时候不了了之。回想公车改革、干部能上能下、严控三公消费、官员引咎辞职等系列变革,从“动真格”的虚置到落实,怎能让“动真格”在广众心目中的“含金量”不大打折扣!

  本地媒体日前对武汉近5年来的干部治庸问责有一番梳理,谓之(5年来)“风暴从未停止”;仅举干部作风的转变,以往那几乎是强调“动真格”最多的部分,却也是最难见成效的内容。现今的做法是“小题大做、小惩大戒”,如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以往芝麻大的一件事,现在违规者无一例外地都遭处理且见诸报端。“动真格”是虚是实,不言自明。

  举国看去,“动真格”的全面坐实当在十八大以降,或者说,这数年间政治治理的历程,也是“动真格”的过程。这并非表明作为一种说辞的“动真格”较以往更加盛行,恰恰相反,这期间大战略的实施,大改革的出台,“大老虎”的被打,往往波澜不惊,稳稳当当,更显示国家和社会处于一种正常状态。

  “动真格”并非仅指执行层面,不少决策更少不了“动真格”的力断。是不是“霸王硬上弓”,当看那一切是否有民意的导引。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