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建设

14.07.2014  11:11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武汉·中国文谷”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我国文化产业的最大亮点和独特品牌,被列为省委、省政府审定通过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的第一大重点创建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列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加快建设的唯一一个“武汉·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武汉·中国文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批示“作为一个重大专项工作予以重视”。

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栾丽娜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建设 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建议》。人大代表建议集中反映了百姓的呼声,凝聚了百姓的智慧,是代表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权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督办,增强了代表建议办理实效。前不久,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确定该建议为重点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副主任督办。6月16日,周洪宇率主办单位、会办单位一行赴省文化厅现场督办,并实地察看了建设项目拟用土地。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各国竞相发展的风靡全球的朝阳产业,据悉,就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而言,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相比,我省尚有很大差距,作为后起之秀的重庆、安徽也是后来居上。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区域性文化中心具有辐射吸引作用,这也就意味着中部区域只可能有一个国家级文化中心,因此建设武汉文谷的工程就显得刻不容缓。早在2008年,“武汉·中国文谷”的建设就已经被列入《武汉城市圈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东湖及泛东湖地区建设“武汉·中国文谷”。 2010年6月,“武汉·中国文谷”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武汉·中国文谷”是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武汉·中国光谷”相耦合互动的全国特大文化创意综合体和战略集聚区。

  栾丽娜认为,“‘武汉·中国文谷’进展不尽如人意,受制于发起主体资金实力和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的限制,项目一直处于意向性酝酿阶段,在硬件上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直到2013年4月,‘武汉·中国文谷’得到民间资本的强力注资,项目终于得以重获春天。”因此,她建议:“为了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项目建设,确保我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早日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建议成立‘武汉·中国文谷’文化产业管委会,制定建设用地规划,出台建设优惠政策。”

“武汉·中国文谷”是以创意产品研发、交流、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立足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她以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服务湖北,引领全国,面向世界为目标。有专家预测,如果文谷创意产业建成的话,可以为湖北省新增产值1500亿,提供就业岗位四十余万,可以为我省增加一个千亿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听取了省直各有关部门办理代表建议的情况汇报后,周洪宇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从属性定位上来说,“武汉·中国文谷”是文化产业,因此具有文化的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这也决定了政府和市场都要承担责任,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从功能上来说,“文谷”应该围绕“文”这个特定的本质属性来做文章,要做到与武汉光谷、美国的硅谷有所区别。而以“文”为中心的发展,不论是政策,还是产品、人员、队伍都要是全新的。他说,我们要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传承悠久荆楚文化负责、对推动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中国文谷”建设,打好“中国文谷”这张牌,让“中国文谷”为“中国光谷”添文气、添光彩,让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文谷与光谷比翼齐飞,努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周洪宇强调,要认真办理落实代表建议,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建设,各主办、会办单位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要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力争让“中国文谷”早日付诸建设,早日发挥功能作用,成为屹立在东湖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武汉市新的地标、成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聚集地。

“作为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我对主办单位、会办单位协力同心落实好代表建议深表满意。”现场督办会上,栾丽娜真诚地说。(丁爱萍)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