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养生变成“养生意”
张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生的话题越来越热。然而,当前养生市场的乱象,又着实令人忧心。巨大的养生需求催生出了鱼龙混杂的养生市场,而由利益催生出的养生乱象,其实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病。(9月20日《半月谈》)
当前养生市场,着实鱼龙混杂。有“专家”告诉你,“每天喝养生粥,能预防骨质疏松”;“资深专家”提醒你,“提早祛湿补气,你可以活到120岁”;即使宅在家里,打开手机也能看到,“医生都救不了自己,如何来救你?养生不是消费,而是给你续命!”……
现实中,打着“中医养生”旗号忽悠、欺骗百姓的所谓“老中医”、“养生大师”早已有之,上当受骗者也大有人在。这些人之所以能忽悠、行骗成功,就是抓住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强烈渴望。也正因如此,如今“养生大师”前赴后继,“世外高人”随处可见,“祖传秘方”更是遍地开花,这些所谓的“大师”、“高人”、“秘方”,在被人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后,无一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忽悠和骗局,不仅骗人钱财,甚至危害人命。
很多消费者确实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服用保健食品养生保健起到预防甚至治疗疾病的作用。而某些保健食品生产者助长了这种盲目消费。供需双方对于保健食品没有准确的定位,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市场缺乏基本理性。
据一些销售保健品的“资深人士”介绍,经销老年保健品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利润十分惊人。“养生变养生意”,暴利诱惑资本疯狂追逐,吸引商家趋之若鹜。但当前养生行业普遍存在标准缺失的情况,同时,相关行业自律程度还比较低,加之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执法联动存在阻碍,黑名单和行业退出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伪养生”厂家商家大发横财。火热的保健品市场凸显监管的缺位。
为何一些养生伪专家和披着养生节目外衣的节目像“小强”那样能顽强生存?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监管落实不到位、不及时、不主动,配套规定和措施跟进缓慢;另一方面,一些机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为蒙人的养生节目留下生存空间,背后存在复杂的利益链条。
为规范养生市场,国家通过食药领域的法制完善和执法强化,加大对虚假养生信息和违法恶意推销的打击力度,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看到,依法打击只是事后补救与亡羊补牢,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养生陷阱和欺诈。治本之策应是切实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因为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一个人才可能提高对伪科学、伪养生的辨别能力,才可能具备对诱惑、忽悠、欺诈的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