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更好的城市服务

23.05.2016  10:41

  李杏

  这一周,说说城市的公共服务。前不久,被称为“最浪漫公交”的519路公汽停运了,“24年了,要再见了”,很多人表达了不舍。就在近日,位于珞狮南路旁、华农西大门斜对面的“校校通”配套公交枢纽场站——野芷湖公交场站投入使用,567路“校校通”将串联起洪山辖区13所高校,其投入运营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打通了各方资源。一段轨迹结束,新的轨迹再生,仿佛两条公交线路的“交接”,更印证了城市服务模式正在努力求新、求变。

  城市在升级,功能品质全面刷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能力的深远提升。城市服务,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也不会有沿袭重复的办法。城市有了更好的基础条件,管理服务就要拿出更好的“产品”。有时候,是市民期待已久的服务得到满足;也有的时候,管理服务创新、突破,带来超乎预料的市民体验,让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丰富可能性。

  博物馆之城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这几年武汉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街头各式主题的博物馆琳琅满目,成为不少人参观游览和学习的好去处。去年,历史沉淀的老汉口地标江汉关博物馆修复一新,很快就跻身热门景点,向老武汉和八方游客讲述近代武汉的故事。

  自2011年底我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以来,全市博物馆数量已由52家发展到目前的102家,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这样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13年9月我市公布实施的《武汉市促进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暂行)》。这是我市第一部鼓励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它对行业博物馆给予明确界定,将其纳入扶持范畴,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在博物馆里,人们能看到关于一个地方、一群人、一个行业的古往今来,文化的力量在这里呼之欲出。作为一座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被赋予了保护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功能,很多城市都强烈认识到这一点。眼下,以“博物馆之城”为追求的城市已经越来越多,无不明确传达出博物馆对于现代城市的非凡意义。

  行政审批受理单

  根据上周的市政府常务会,我市将在全市涉及审批事项的部门推行行政审批受理单制度。市民办事,相关部门必须出具受理单,受理单上将列明办理时限和责任人,作为督促部门按时办结事项的凭证;如果材料不齐全,部门也应出具“容缺受理单”,列明需要补交的材料和时限。

  简政放权,是要放管结合,目的是优化服务。现在我们要的不只是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而是只要市民找政府办事,就要进入一套规范完善的程序,必须把责任落实到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符合规定的一定要办成、办好、快办。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2015年—2017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57项重点任务,目前43项已顺利完成。我市市级保留的行政权力事项减少为1810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为160项。武汉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保留行政权力事项和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

  信息城市超前谋划

  今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突出强调了网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为结合武汉实际抓好学习贯彻落实,我市制定武汉面向信息时代的行动计划。

  信息时代对城市意味着什么?是全面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化生产生活扑面而来,对城市发展和治理是不容错过的重大机遇,随之而来的风险也难以忽视。利用好网络,城市将变得智能与高效,社会运行成本大幅下降,也为政府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瞄准国际最好水平,超前谋划,全力推进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做好全新的网信事业。

  还岸于民

  最后来说一个好消息。5月20日,经过57天的奋战,武汉市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取缔122个长江、汉江干线非法码头,100%完成目标任务,向武汉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次的整治行动,各区可谓是举全区之力,抽调公安、城管、交通、水务等部门,成立指挥部和工作专班,并发动街道、村组包片包点督办巡查。如今,江上无非法采砂、江边无非法码头、港口无隐患趸船、砂石全部运走,岸线已经完全交还给市民。

  家在长江边,亲近江水就应当是武汉市民的天然福利。这几年,为了改善沿江环境,城市下了很大的功夫,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环境要治理更要维护,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一定不能让乱象死灰复燃。还给市民的优美岸线环境,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