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支队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社区火灾防控水平

20.06.2014  09:28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切实提升社区火灾防控能力和公共消防安全水平,荆州支队针对中心城区、老城区面积广,管理源头多,产权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火灾隐患频繁滋生等实际,创新三个“一体化”消防监管模式,全力提升社区火灾防控水平。

一是划分场所类别,把握消防监管区域特性。荆州中心城区社区面积较大,新建小区与老旧房屋混杂,老式国有公房与私人自建房屋毗邻,缺乏统一监管。支队针对老旧房屋,着重于“人防”,定期开展防火巡查,经常性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灭火疏散演练,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针对新建小区,着重于“技防”,督促物业方和业主委员会对建筑固定消防设施定期开展检查保养,确保正常运行。

二是落实防控措施,打造消防监管立体格局。一是公安专防。加强社区民警消防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和消防监督检查技能,建立落实消防监督工作例会制度。二是社区群防。发动社区居民全员参与,发挥闻名全省的“老姨妈防火队”流动监督作用,做到每个社区居民既是“防火巡查员”和“隐患整改员”,还是“灭火战斗员”。三是科技控防。协助社区建立电子监控系统,对重点部位、场所实行24小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置初起火灾。四是宣传提防。确定楼栋长为消防信息员,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居民防范火灾事故的敏感性,时刻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

三是夯实管理基础,构架不同层级责任体系。强化门栋(片)长队伍建设,每30至40户设一名门栋长,200户至300户设一名片长,并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区综治办—街道综治办—社区居委会—社区片长—楼栋长”五级管理体系,成为构建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的一支重要力量。另外,支队在居民小区推广建立由楼院长牵头的群众性消防安全志愿组织,实行“多户联防、区域联防”,积极开展消防安全自我检查、自我宣传、自我管理等群防群治工作,全面提升了社区火灾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