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激发澎湃活力——湖北省深化“林改”见闻录

04.08.2016  11:05

  编者按

  6月21日,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现场会在襄阳市召开。作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襄阳市、恩施市,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等方面勇担使命,走在前列。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年来,我省坚持强基础、抓改革、突创新,集体林业发展活力凸显。

  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承包到户、确权发证率均达到99%以上,基础工作牢实。

  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年增长超过20%,达到4000家;银林合作更加紧密,森林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完善,林权抵押累计贷款金额达79亿元,林业发展资金供求矛盾有效缓解;林下经济持续发展,达到1200万亩,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高涨;林地流转规范有序,全省森林资源流转面积达2144.2万亩,流转面积占全省集体林地总面积的16.37%,远高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

  深化改革永无止境。推行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激发林业发展活力;创新金融服务,破解林业融资难题;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三权分置,林农林企联姻

  7月27日,谷城县茨河镇林业站办公室,61岁的陈德文讲述他如何流转林地。

  陈德文是该镇金牛寺2组人,家有150多亩山林。5年前,他患胃癌动了手术,小孩又在外打工,没有精力打理山林,曾找过林业站希望流转,没有结果。

  去年11月,机会终于来了。陈毕华负责的绣绿造林公司与他签订了协议。他出林地,公司出技术,栽种油茶,油茶挂果有收益后双方对半分成,合作期限63年。

  协议签订后,村委会签字盖章,林业局在村里进行公示,避免争议。公司现已整地完毕,准备栽种油茶长期经营。陈德文对这一协议满意。

  陪同陈德文一起来的还有3组村民李光银。他前几年与公司签订协议,将60多亩杂灌林地交给公司开发油茶。油茶现已挂果,双方按3:7分成。他说林权证标明是多少年就与公司合作多少年,现在很多老百姓都托关系找公司合作。

  绣绿造林公司已经与农户合作造林2万多亩。农户以土地入股,林地荒山、荒地还是杂灌林,所占股份有所不同。陈毕华将我们带到茨河一个叫“泉眼上”的山场参观,这里面积9244亩,漫山遍野栽满油茶树,有的开始挂果。

  他还带来了“红本本”,是我省首批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陈毕华说,经营林业要有资金投入才能做大做强,有了政府颁发的流转证,银行表态可以拿来抵押贷款。

  7月29日,记者来到恩施市行政服务中心林业局窗口前,见到盛林木业有限公司职工刘荣代表公司前来办理林地流转手续。她带来了35户林农档案,公司流转5000亩林地,流转价格随行就市,经营期限60年。刘荣说,公司正在与300多家林农商谈,拟流转林地5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市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友全介绍,这35份材料要公示一个月,村委会干部要现场确认,签字画押出证明,没有争议才能审核通过。

  襄阳市、恩施市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这两个地方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襄阳市已经办理林地经营权流转证23宗,流转面积8300亩。恩施市已经颁发证件3本,涉及渝森木业、环星造林和玉明林药3个公司531家农户,总面积达19977.3亩,深受农户和企业欢迎。

  金融创新,输入源头活水

  记者来到南漳县华中绿谷产业园盈汉泰竹复合制造有限公司,被场地前放置的直径一米来粗的管道所震撼。它不是通常的铸铁、水泥或塑料浇铸而成,而是由竹子为基材,渗入树脂制成,低碳环保,质优价廉,比通用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显著的价格优势。2014年8月,该产品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华中绿谷201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为“中国林业金融创新产业园”,董事长兼总经理崔正傲介绍,这里有全球首条竹纤维缠绕复合压力管生产线,目前准备订货的很多,只因为相关部门确定标准没有跟上,没有“通行证”,产品积压。6月7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经审核通过相关标准,估计今年10月份,省级标准将上升为国家标准,该产品就可以销售了。

  崔正傲投资数亿元,在南漳县清凉河畔建立起集群发展的本土企业“华中绿谷”,带动周边村民及苗木专业合作社种植苗木12000亩。

  他说,投资林业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很多老板进来又退出,主要问题是融不到资,不善于融资,制约了自身发展。他致力于“林业全产业链金融全覆盖工程”,将林业资源与资产证券化,与资本市场对接。目前该企业已经设计出50多个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运用资本与金融杠杆的力量,通过资本驱动,项目建设,发展林业产业。该企业取得了全国首家“林业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成立了“绿谷资产管理湖北有限公司”,发起林业产业引导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林业并购基金,以众筹、云筹等模式破解林业融资困局,加速资产变现,实现“产业金融化,金融产业化”。旗下沃尔沣、三木、七叶树三家公司已分别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双挂牌。

  他以竹纤维缠绕复合压力管生产企业组建为例说,首先,盈汉泰竹前期由几个股东凑足20%资本金;第二步是对产品和品牌整合估值,股权向社会公开,在业内朋友、同学、熟人当中定向增发(政策允许),每人认购必须100万元以上;第三步是二次增发,一元一股增值为三元一股;第四步是引入风险投资基金。这样资金就不缺少,企业可以正常生产了。据他透露,盈汉泰竹公司募集了7000万元资金,全部为社会资本。

  搭建平台,唤醒沉睡资源

  襄阳市襄城区檀溪大道上,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就坐落在街道边,同时还挂上了襄阳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鄂西北林地收储中心牌子。

  这是一家以林业为龙头,集农、林、牧、渔为主导的产权、产品、产业交易综合性服务平台,具有评估、保险、担保、拍卖等多种功能。

  这家“官办民营”机构在省内设立了13家分支机构,获得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授信225亿元,收储林地21万亩,办理林权交易239宗,流转面积20万多亩,受理林权抵押业务512起,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亿多元,带动林农1000余家,增加本地林农财产性收入5000余万元,实现了省内“哪里有森林资源,哪里就有该中心林权交易服务机构”的全覆盖设想。

  过去,林农信息闭塞,依靠“山贩子”流转林地,出现“贵山贱卖”现象,亏了林农,富了山贩子,林农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中心成立后,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交易增加了资产流动性,产生了价值发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叶子变票子”,青山变成可计量、可比较的“金山银山”。

  湖北圭萃园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在保康种植5万亩核桃,遇到资金短缺,该中心以林权抵押为担保,从两家银行贷款3000多万元,为其解决了燃眉之急。樊城区林业大户魏军在保康流转林地2万多亩,想以该林权为抵押贷款做苗木花卉生意,该中心向民生银行贷款1500万元,使他如愿以偿。

  中心林权交易经理罗银说,中心宗旨是提升林业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性,提高林农林权资产收益水平。通过交易,让林农的林子卖得出去,更值钱。围绕交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逐步实现“林业资源证券化”。

  交易服务平台的建立唤醒了沉睡的山林资源,撬动了林业资本市场,盘活了林农资产,让当地林业发展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襄阳林业总产值去年达到720亿元,同比增长39.8%,其中也有该中心的一份功劳。

  记者在该中心看到旁边立有“汉江流域森林生态产品展销中心”牌子,中心总经理周守智说,他们积极拓展业务,线上线下销售林产品1000多种,运行半年来已经实现销售额1亿多元,帮助林企、林农解决产品销售渠道窄、销售成本高的难题。

  服务无止境,他对着刚刚制作好的“襄阳市林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牌子说,中心最近将正式挂牌,将服务延伸到科技领域,为汉江流域林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