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开赛
124支团队,用激情挑战金奖
图为:来自武汉大学的参赛团队正在介绍自己的参赛项目。(孙文 摄)
图为:创业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洽谈会现场OFO自行车项目路演。(孙文 摄)
10月13日,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中科技大学开锣。来自全国各地的124支项目团队(包括港澳地区4个项目),展开了激烈的金奖争夺赛,从中产生了全国“30强”。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及已获投资情况,选手们分为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展示各自的创新创业风采。
让监控录像不再是“幻影”
“朕拜见各位评委。”在创意组比赛现场,一项目团队成员装扮成古装皇帝、妃子,走上讲台进行项目介绍和答辩,以新颖的形式和奇思妙想吸引眼球,让评委们会心一笑。
这一创意来自南昌大学学生。他们参赛的“海昏时空城”项目,是用现代虚拟科技包装历史文化古迹,科技让历史复活,创意让文物说话,游客身在景中,还能体验历史故事情节。
监控摄像头拍摄下犯罪、偷盗、抢劫等现场画面,但调取录像时,却往往因为人脸模糊不清,不能顺利破案。针对这一难题,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团队设计了“幻影重现”--基于移动终端的图像增强云服务平台。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到公安部,服务一线民警,能将监控图片中模糊不清的人脸处理得更加清晰,而且与真实人像相似度达90%。这一技术还可服务于超市、学校、小区,有广泛市场前景。
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农村闲置土地。如何让这些闲置土地流转起来?广东省五邑大学团队推出的“觅土在线”农地流转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上线,可以发布土地租赁和交易信息,还可将各分散农地资源规整后再租赁给农业大户,目标是打造面向全国的“土地银行”。
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帛道坊”健康服饰、会呼吸的瓷砖、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心想瓷成”3D打印……学子们的创意层出不穷,创新激情澎湃。
无水保鲜多宝鱼来到现场
在初创组,近50个项目分成4组进行激烈PK,参赛选手都做了充分准备,介绍各自的市场痛点、项目优势、发展模式、未来规划等。东南大学“海得逻捷”项目研发的频谱仪性能够优秀,价格更具吸引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光伏智能温室项目”,为光伏农业量体裁衣;南昌航空大学“TOFD检测机器人”,专注无损检测……
台上选手侃侃而谈,台下评委发问犀利:“与同类项目相比,优势何在?”“有没有实际数据?”“用户的投入与收益有没有测算过?”当然也不乏鼓励:“坚持下去一定会大有作为。”
来自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5名选手西装革履,上台后先深深鞠一躬,接着介绍他们的“互联网+水产品无水保活物流集成技术”,这项技术是在中国工程院雷霁霖院士带领之下研发出来,其核心是通过停食及梯度降温技术,结合植物源休眠诱导剂,让鲜活海产品进入休眠状态,送到目的地后,再升温唤醒,从而实现无水运输,大大节约物流成本。
参赛选手特意带来用该技术处理的两条多宝鱼。从山东潍坊昌邑养殖基地出发,辗转坐长途汽车、火车来到现场,在无水情况下经近50个小时,多宝鱼仍是活的。评委们围拢上前看个仔细,并纷纷向选手了解更多情况。
评委之一、中大创投总裁郑贵辉说,以往高校依托科研成果推出的项目,基础研究做得很扎实,但可转化性显得不足。但本次大赛的不少项目,规模产业化方面已具备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脑洞大开”
比起创意组和初创组,成长组选手的创业经验更丰富。他们纷纷带来了营业执照、产品和可观的销售数据,自信地面对评委们,讲述了各自的创业故事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校园代步、专业学习、家乡土特产、毕业后走上社会“蜗居”……大家习以为常的日常小事,却时常让这些年轻创客“脑洞大开”。
对校园代步车的观察,北京大学“ofo共享单车”项目团队,打造出通过移动应用平台的租用“小黄车”。
同样是以单车“骑”向创业道路,浙江大学“云马智行车”团队则带来了一辆“小白车”--用蓝牙连接耳机.骑车时可实现导航、社交等功能。
沈阳农业大学的6名学子在现场端出一盘3种榛子,形象地向评委们说明,他们的品种是用当地野生平榛和美国大榛子杂交的。项目负责人、博士二年级学生孙丽金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家乡山坡上捡榛子的经历,触发了她的创业念头。团队走的是“从苗到果”一条龙的路子,树苗已销到了全国221个县。
“你们的合约期一般是几年?”“租金水平怎么样?”“前期投资需要依靠租金来收回,你们估计收回周期会是多长?”对于评委们抛出的一个个现实问题,武汉科技大学“可遇”项目团队一一回答。3年前,项目负责人佘福元带着9名学子创业,专注于房屋托管和时尚青年公寓经营,去年获得小米科技CEO雷军的1000万元风险投资。
“我年轻,也租过房,知道年轻人的需求。”佘福元说,目前大量房屋闲置,而青年人却往往遇到“租房难”。他们正是瞄准这一市场,希望“为青年白领安一个温暖的家”。(韩晓玲、龚雪、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