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力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从深层激发市场活力
为了营造大力扶持大众创业、积极推动万众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5月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精心策划组织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新闻发布会。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襄阳、宜昌市政府在首场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了各辖区扶持创新创业的系列政策,取得的可喜成果令人欣喜。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省“科技十条”、“汉十条”、“黄金十条”、“光谷创业十条”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让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2014年,东湖高新区以创建内陆自贸区为契机,推进42项改革事项,形成了38项制度性成果。推动实施投资负面清单、工商登记“先照后证”、行政审批“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四证联办、一章审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如企业注册前置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56项减少到11项;全面推行四证联办,企业注册时间缩减到2天;试行网上企业注册;高新区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08项精简至132项;
高新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共筹集20亿元,建设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等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目前高新区已成立了机器人、移动互联等43家产业联盟(国家级联盟10家)。加快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已建设孵化器(加速器)5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1家,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14家,在孵企业近4000家。创建大学生创业特区3万多平方米,吸引500多个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入住孵化。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先后落户光谷。今年科技部将14家新型服务机构认定为国家创新型孵化器。仅光谷创业咖啡2014年举办的创业活动超过300场,完成天使投资近5000万元。
“青桐三部曲”(青桐计划、青桐汇、青桐学院)成为打造青年创业的“梦工厂”。自2013年9月始,该区每月定期举办青桐汇,搭建创业者和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并在武汉各主要高校举办了青桐汇进校园活动。目前,开展“光谷青桐汇”15期,累计路演项目90多项,推介项目200多项,国内外参与的投资机构90家,其中46个项目共完成融资近7亿元。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光谷青桐汇”已成为全国创投界、创业界一个重要知名品牌。
据介绍,今年该区将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电子化政府。推动实施工商登记电子化,启用政务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行行政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并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多家审批变为一家受理、一站式办理,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
襄阳市:搭建平台引来“金凤凰” 高新企业数居全省第二
2014年,襄阳市新增就业11.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4万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2.6万户,同比增长6.62%,总量达35.2万户,同比增长17.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1.9%,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跃居全国高新区第29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二位。
飞速的发展得益于襄阳市政府的搭建的创业创新平台,该市通过招商引资、自办、联办、挂牌共建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服务”一体化的孵化服务,目前全市共建立38个创业示范基地,总面积达443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444家,吸纳就业人数8.3万人,其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7个,在孵企业102家,成功孵化企业226家,带动就业1.93万人。
平台搭建起来,服务也需跟上,该市依托各级就业社保工作站,为基层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业政策和信息服务;设立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吸引33家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促成300多家企业签订长期政策咨询和项目申报服务合同。
该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场租补贴、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专项基金,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项目补助、生活补贴、租房补贴等,2014年,共为460名大学生发放各类创业就业补贴880.98万元;围绕培育骨干民营企业,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骨干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搬迁改造、新上项目加速扩张,做大做强;并设立2000万元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对当年投产的技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税收采取优惠政策,全部免除了行政事业性收费。2014年,累计减免税收2.8亿元,切实减轻了民营企业负担。
据了解,今年该市还将进一步减少前置审批,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制定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设立审批事项。并集中清理行政审批“场外”环节,消除审批的“灰色地带”和隐性环节。
宜昌市:从制度改革上率先行动 吸引国际国内龙头落户
宜昌市的改革体现在“早”字:率先在全国推行“三证合一”,率先在全省试行“先照后证”,率先在全省推行“网上办事”,一系列的“率先”行动让宜昌市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实施“先照后证”以来,该市市场主体单位数达到55万个,市场主体总量指标居全省第二位。
针对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不同类型,宜昌市推行容缺预审、一日办结、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等七大便利措施。建立“双告知”制度,既告知项目单位后续事项服务路线图,又将审批信息抄告相关部门,启动事中事后监管。2014年全市民间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0.4%和21.4%,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239亿元,增长33%。惠科电子、东土科技、1号店等国际国内龙头落户宜昌。
按照“清理、精简、规范”要求,该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行政审批清单和目录管理制度。经过先后7次“减负瘦身”,市级行政审批已由2003年的1340项,锐减到72项,仅为过去的5%,而且80%的行政审批事项,在3个环节之内完成。依法编制市级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项目目录等,并对外公布,实现阳光行政。
该市还设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对新建各级研发平台、创新型企业、产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分别予以资金奖励。积极支持小额担保贷款,破解草根创业融资难题。截至2015年3月30日,累计安排担保基金2.6亿元,累计贴息金2.4亿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