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工厂”的科技“融合”路

27.03.2018  07:11
    编组站,因每天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和编组作业。又被称为“列车工厂”,襄阳北站位于焦柳线、汉丹线和襄渝线交会处。为提高编组能力,该站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坚持科技立站、创新发展、奋勇争先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透明化、信息化、精细化、便捷化的现代化编组站,使编组站的作业效率达到全路同类编组站领先水平。 
“大数据”实现安全控制“透明化”

    在襄阳北车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用鼠标轻点电脑屏幕上的北运转车间,车间的设备情况、人员作业状态都呈现在液晶显示大屏上。

    针对编组站作业参加机车多、人员多、工序复杂,易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车站充分运用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研判风险源,进一步补强全站音视频监控网,形成车站“天网工程”。先后建成音视频管理系统、安全信息管理、施工管理等信息平台,设置行车监控电脑14台、大型显示器24个、监控摄像头89个,配备作业记录仪56台,数据采集站4个,监控对象囊括站内各作业岗点,将原有信息无法触及到的管理盲区纳入了监控视线内,为及时准确处置应急信息和强化行车组织提供保障。

    并将行车、货运等视频监控、SAM及TDMS系统、视频会议、调度命令发布管理、安全管理、运输生产组织和统计分析、施工及天窗修、行车设备监测监控等系统进行整合,目前共集成1个系统、6个子系统、183个模块,初步完成全站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应用中心向安全指挥中心的过渡和集中,具备了集团公司-车站-车间(站)三级网络化管理能力。

    “智能芯”实现决策指挥“信息化”

    调度是编组站的“中枢神经”,在日均办理车超过2万辆的车站,平均每14分钟有一列车在站解体、每7分钟有一台机车出库、每3分钟有一列车到发,作业十分繁忙。

    车站一方面将7座行车楼合并为1个调度指挥大厅,把6座驼峰楼按上下行系统合并为2座楼,实现调度集中指挥。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围绕打造“智能化指挥平台”开展攻关,相继自主研发出交互系统、车流推定表和现车车流表自动处理系统等一批具有全路领先水平的信息管理软件。让调度员能够随时准确掌握全站6个车场、112条到发线、调车线占用情况和10台调车机车的作业进度及在站到发的上万辆各类货车信息。

    另一方面在调度、行车、调车、车号、货检等全站20多个作业岗点配备了用于信息采取、存储、查询的电脑设备,安装了调度监控装置,研发出一套看板系统。利用这套系统所有作业人员无论在任何一个岗点都可以实时掌握全站各场区股道占用、机车走行等情况,可以清楚了解各工种作业进度和计划。同时,与站区内机务、车辆等单位建立了生产信息复示系统,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

    “铁算盘”实现作业流程“精细化”

    为了挤干作业中的“水份”,达到无缝衔接流水作业,车站在全路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机车精确叫班、驼峰续推作业等创新举措。研发出自动化驼峰控制软件,使自动化驼峰控制精度达到99%以上,实现了驼峰安全零事故,运用效率位于全路同类设备最好水平。

    为进一步强化作业过程控制,车站创新研发了《精益生产看板系统》和《热点信息交互平台》,充分利用车站既有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了车站的大数据基础库和数据模型,提高了车站安全生产把控能力和运输组织水平。并持续改进技术作业信息交互等系统,升级车号识别、阶段计划辅助编制、调车自动等模块,关注动态生产信息和作业计划兑现,使系统进一步贴近现场作业实际。逐步完善车流推算功能和调度计划自动调整功能,通过对车流径路、编组计划和驼峰工作量的优化,结合自动采集的出、入库机车信息,实现现场车流、股道、机车快速匹配,快解快编,加速车流周转,充分释放车站办理车能力。

      “顺风耳”实现交流沟通“便捷化”

    职工群众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新形势下,针对职工思想活跃,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车站党委从创新沟通交流方式入手,利用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契机,为调度、北运转、郜营党支部配备了纳米智能电子黑板,运用H5、PPT、微视频等新媒体,宣传上级政策、精神,展示干部职工精神风貌。在办公网开辟“网络思政编组场”,研发“事务处理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每日更新推送站情、局情信息,把职工想了解的事情直通一线,把职工想听到的事情送到耳边,把职工想知道的事情放在眼前。并及时解答职工热点难点问题,与职工开展广泛互动,解决职工个性化问题。车站党委多年被武汉局集团公司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