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模范登上华科弘德讲坛:感恩可以战胜一切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罗欣 通讯员刘鹏 实习生杨雯越 摄影:记者姚品) “人这一辈子,就是在写一张答卷:为什么活着。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抱怨只能带来失望与沮丧,感恩才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昨晚,站上华中科技大学第24期“弘德讲坛”,49岁的黄久生(如图)循循善诱,宛若一位人生导师。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谐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敬老之星、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经理……来自河南潢川县的黄久生有很多称号,可他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时,用得最多的自称是“农民工”。
要融入城市 就要讲文明
“小时候的苦难经历教会我,做人首先要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在外谋生,黄久生6岁就开始独自带着妹妹生活。可他永远记得,很多乡亲给了他帮助,“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18岁走出家乡进入建筑行业,踏实勤劳的黄久生用汗水积攒起自己的幸福。但他从未忘本,1996年开始他就成了家乡700余位孤寡老人的“儿子”,2008年又出资兴建了家乡敬老院。他还为在郑州打工的同乡农民工组建起党支部,帮他们讨薪。“我经常对工友说,咱从农村出来,怎么才能跟城里人看齐呢?靠勤奋、靠技术、靠口碑,还有就是要注意形象。勤洗头,勤剪指甲,衣服可以旧,但要干干净净。”黄久生要求自己的工友不光膀子,不说粗话,不在公共场合喧哗。
“我规定自己建筑队的人出去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还要求他们阅读书报杂志。”
有梦就能坚持 行善才会快乐
童年,他对苦难有着过早的体察;成年后,勤劳工作磨练了他的斗志;他的大学梦,也在不懈地追求下终得圆满——成为了北大EMBA培训班的学员。黄久生的经历,处处涌动着对梦想的热望与坚持。
在与黄久生的交流中,一些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以前也做过好事,但有时做好事还被人误解,后来就不想做了。”“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父亲和哥哥是农民工,在社会上饱受白眼,我经常会觉得命运对自己很不公。”
“其实我也有坚持不下去、想放弃的时候。”黄久生说:“多想美好的事情,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多做善事,心才会更快乐。”他笑着告诉学生们:“当你们疲倦、彷徨、消沉、迷茫时,不妨想一想,连黄久生这样的农民工,都能创造出一种人生风景,你们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