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声报道:系列报道“农民增收三步曲”第一篇——《地里拓出增收路》
2014湖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49元,首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我省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当农业生产面临多重压力,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省是如何突破困难,在农民增收上领跑全国的?为了深入分析总结经验,从今天起,本台将推出系列报道:《农民增收三步曲》。今天请听第一篇《地里拓出增收路》,由湖北之声记者李丽、董延超、王超采写:
农历春节将近,沙洋县官垱镇的农户家家张灯结彩,在丰收的喜悦中迎接着春节。去年,官垱镇累计投资8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过去一些易受旱涝灾害影响的“瘦田”,经过改造后,成了沟渠路配套、具有防灾抗灾能力的“肥田”。生产条件改善了,村民们大胆地搞生产、挣收入。去年,马沟村村民金义成还在自家稻田里套养了甲鱼和小龙虾。盘点全年收入,金义成笑逐颜开:
【出录音】“以前稻谷一亩田最多2000斤,也只2500块钱,今年的稻谷2500已经够了,但是龙虾我在200斤左右,甲鱼我一亩田也算200斤,所以这一亩田三种混合起来除去开支也有5000多的纯利。”【录音止】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里的产量和品质,农业部门又指导村民们兴建大棚,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旱涝保收还可以反季节收获。隆冬时节,监利县三洲镇公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里长满了辣椒。正组织村民采摘的大棚投资方欧阳斌介绍,这些蔬菜将发往武汉、长沙等地的农贸市场。
【出录音】“我们利用中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主要种植辣椒,每个棚辣椒产量在三千斤以上,按现在市场的价格,一块八毛钱一斤,我们一个棚的收入是五千多元。”【录音止】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的日益现代化,我省喜报频传,粮食十一连增,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连续19年全国第一,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说:
【出录音】“2014年,我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要农产品都实现了不同程度增产,农产品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农产品持续增产对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录音止】
地里“刨”出了好产品,又如何变为好收入呢?我省着重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企业+合作社+订单的形式,形成和农户紧密相关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2月5号,记者来到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镇樊桥村鼎茂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忙着往塑料袋里填充菇料。这个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网络周边农户500多家,年产鲜木耳5000多吨,香菇1000多吨。鼎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绍山:
【出录音】“成立合作社之后,把菌包成熟之后发放给他们,木耳产出之后再回收,基本上保证他们每包能赚两块钱。”【录音止】
有了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销售保障,村民杨光贵去年袋料香菇的种植量从1万袋增加到8万袋,收入也增加了几倍。
尝到甜头后,一些农户干脆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植收土地租金,额外再挣打工收入。监利县新沟镇红阳村村民齐永新即是其中之一。齐永新将家里的15亩地流转给了福娃集团,在福娃集团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当起了农业技术工人。去年年底,齐永新的家庭收入又翻了一番。
【出录音】“对比我们原来一家一户生产,劳动强度就小多了,而且土地流转卖田就17000多元,我在这里工作每个月还有3千多元,这就比以前强多了。”【录音止】
放眼全省,一批批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一股股现代农业生产气息扑面而来,农民从地里拓出的增收路也越来越宽。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说:
【出录音】“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稳定了我省农产品价格和市场,助农增收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录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