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厅立下五道“军令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7月28日召开的“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厅立下军令状: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未来5年将力争在化肥农药减量、秸秆利用、畜禽污染防治、农田节水、农田残膜回收等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省农业部门将实施一系列行动计划,到2020年,在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农田灌溉用水平均每亩比现在少用一立方米的水,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处理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田残膜回收率达80%以上的目标。
据悉,这个目标高于全国水平。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目前,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化肥、化学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介绍,据2014年统计,全省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8%,农用化肥施用量占全国的5.8%,亩均化肥用量26.8公斤,比全国亩均用量多4.9公斤。全省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150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还有很大空间。
据介绍,“一控”就是控制农业工程性用水总量,“两减”就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基本”就是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用残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链接
未来五年,农业治污路径
记者胡琼瑶通讯员张劲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是重要策略,也是终极目标。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5年,我省将出实招治理。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现状】随着畜禽养殖总量的不断扩大,废弃物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在一些地方,鸡、鸭、鹅、猪等畜禽粪便未经处理便被直接排放到沟渠水湖,污染了水体。据了解,在我省污水中,畜禽粪便占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70%,畜禽粪污利用率不足50%。
【对策】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红颂介绍,首先要指导养殖户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技术,实施干清粪、雨污分离等先进的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其次,推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主推模式:一是种养结合。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规划,推广种养结合生态模式;二是资源化利用。指导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厂),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三是生物发酵床处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垫料中微生物复合菌群,将畜禽粪尿废弃物进行完全降解,从而达到免冲洗、无臭味、无公害养殖的目的;四是污水深度处理模式。达到一定饲养规模的养殖密集区,依托规模化养殖场或其他专业粪污处理公司,建设粪污集中处理利用工程。
秸秆综合利用
【现状】今年我省实行禁烧秸秆,推进综合利用。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92%,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油菜秸秆综合利用率7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秸秆生物腐熟剂应用量近6000吨,应用面积达到330万亩。
【对策】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甘小泽介绍:按照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建立以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为主,其他利用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村、示范园区1800个,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500万亩以上。强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重点抓好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补贴力度,支持加装秸秆粉碎装置。积极扶持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支持秸秆农村能源转化,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比例,拓宽秸秆基料在食用菌、育秧盘等方面的利用。
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
【现状】近年来,农作物病虫草害持续偏重发生,加之农药的销售渠道多、乱、杂,农民千家万户防病治虫难,导致农药的使用量有增无减。据统计,我省各种农药使用量为5.2万吨左右;农田亩均化肥用量26.8公斤,比全国亩均用量多4.9公斤,但实际利用不足40%,六成被白白浪费。
【对策】省植物保护总站站长郭子平介绍:实现农药化肥使用总量零增长,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
一是“控”。即是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力争做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30%,比2014年提高20个百分点。二是“替”。推进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应用生物、高效低毒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提升雾化和沉降度、防止跑冒滴漏。三是“精”。精准施肥,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用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四是“统”。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农田残膜回收
【现状】农田残膜回收利用任务艰巨。据统计,2014年全省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133.4万亩,使用地膜约5万吨,残膜回收率不到40%,农田残留地膜在3万吨以上。
【对策】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甘小泽介绍:探索建立农作物秸秆、农田残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与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和资源化利用,修订和规范地膜使用标准,开展农田残膜回收试验,逐步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支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的长效机制。
节水农业
【现状】尽管湖北素称“千湖之省”,但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仅1731立方米,居全国第17位。农业水利用效率不到50%,低于全国53%的平均水平。
【对策】省耕地质量和肥料工作总站站长周先竹介绍:我省农田用水要从高耗低效型向节水高效型转变,具体技术措施有:一是“提”,利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项目,不断完善农田排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改”,山区丘陵地区实行坡改梯工程、坡地沟垄耕作和生物篱等种植技术,对于一些水源没有保证的水田,将其改种耐旱作物;在特产经济作物园和蔬菜地采用喷灌、滴灌和渗灌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三是“保”,即是保水保墒。旱作区采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深耕深松和土壤培肥技术,增强土壤保墒、蓄水能力。四是“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有利于对水分的吸收,达到以肥调水。(胡琼瑶、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