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2015年省委1号文件解读

04.03.2015  10:37

  湖北日报讯 
  
  省委、省政府已公开发布了题为《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1号文件”,给广袤田野和广大农民送来了“”的气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12年以“1号文件”安排部署“三农”工作,充分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关怀和落实“三农”发展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坚强决心。今年的“1号文件”,立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改革添活力、法治做保障”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必将为全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三大目标催人奋进
  2014年,我省“三农”发展呈现持续向好、亮点纷呈、活力迸发、态势喜人的大好局面。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食品工业继续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三万”活动再结硕果,农村改革稳步前行,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五项举措力促新发展
  我省三农发展站在新起点,必须适应新常态,以新举措推动实现新发展。为此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举措之一: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我省粮食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为什么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仍然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这是由湖北的省情决定的。粮食不仅是口粮,还是饲料粮、加工用粮,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湖北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让国人“饭碗”里装更多的湖北粮,是重大政治责任和使命,不可有丝毫懈怠。今年“1号文件”继续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潜力如何挖?“1号文件”从五个方面加以部署:
  一是在保护耕地上做文章。文件提出了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等措施。
  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做文章。文件强调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统筹规划实施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项目,提高主产区粮田基础设施标准。
  三是在创新粮食生产方式上做文章。文件从扶持规模粮食生产主体、扩大水稻集中育秧规模、发展双季稻和再生稻生产、重点建设鄂西山地春玉米和鄂北岗地夏玉米生产基地等方面作了安排部署。
  四是在强化科技支撑上做文章。文件提出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应用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等几个方面。
  五是在调动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下做文章。文件重申,要强化粮食生产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举措之二: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做强农业,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文件强调,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如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1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完善全省农业布局规划,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如何合理布局农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系统谋划,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
  其次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结合我省优势农业产业,文件从蔬菜种植、茶叶和水果品种改良、畜禽养殖、水产业等产业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
  第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文件要求,继续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举措之三: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和“紧箍咒”,唯一出路,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今年的“1号文件”给出了如下答案。
  转方式、强农业,要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上下功夫。“1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
  转变方式、强农业,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上下功夫。一号文件对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转方式、强农业,要在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型升级上下功夫。“1号文件”提出,要编制完善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加快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公益化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业务,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转方式、强农业,要在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上下功夫。今年的“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耕地环境保护,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加快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农村生态水系整治和修复等举措。
  举措之四: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省委“1号文件”要求,要加大支持力度,挖掘增收潜力,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民增收“多轮驱动”。
  一要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文件要求,加快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强化完善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能。
  二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立体养殖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涵养、文化教育价值;要加快培育农产品网络营销、休闲观光、社会服务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三要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文件要求,要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劳务品牌创建,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举措之五: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省委“1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是强基础。“1号文件”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安排,同时强调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用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组织参与农村各项事业。
  二是惠民生。文件部署安排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在农村进一步消除盲点、扩大覆盖、提升水平和推进并轨的举措。
  三是整环境。“1号文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洁万家”活动成果、农村污水处理、宜居村庄工程、村庄整治等作了全方位的安排部署。
  四是抓载体。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编制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推进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建设“人的新农村”。“1号文件”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两个“依靠”增动力强保障
  农业农村的发展动力来自哪里?政策落实、推进改革的保障是什么?“1号文件”提出了两个依靠: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这两个依靠,一个是动力,一个是保障。
  文件强调,深化农村改革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必须着力抓好试点试验。今年我省农村改革有4大重点:一是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2015年整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扩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三是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农房等不动产登记,开展土地利用增减挂钩、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四是安排部署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10个县市开展“合作社+金融”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此外,“1号文件”还对水利、林业、农垦和供销社等重点涉农领域的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
  农村的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必然包括依法治农。“1号文件”首次大篇幅聚焦农村法治,提出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涉农法规体系,提高农村依法治理水平,增强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工作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