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襄阳着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最终的目标是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襄阳,将改善和发展民生作为破解难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金钥匙”,通过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书写了一幅幅暖心的“民生画卷”。
近年来,襄阳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达75%以上,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从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急迫的突出问题,大幅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任振鹤在上月底闭幕的襄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五年,更加注重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人民中心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让困难群众有所居
万多个家庭入住保障房
“感谢党委和政府,让我一家老小住上了新房。”昨日,家住邓城·芳草园保障房小区的退休职工王广明说起保障房建设,激动万分。
王广明原是襄棉职工,一家人过去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筒子楼里,仅靠他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2014年底,他们搬进了襄阳黄金地段、五中对面的保障房小区。
“每月只交费40多元,便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房,一家人又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王广明欣喜地说,如今他还竞聘上了小区保安这一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拿1300元工资。
“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覆盖,实打实解决了一批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军介绍,近三年来,襄阳市新开工完成保障房、棚户区改造157541套(户),基本建成任务完成109532套(户),分配入住完成61944套(户),新增发放租赁补贴7525户,共有6万多家庭、74万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实惠。
襄阳市房管局局长赵新建还透露,今年市区计划再建设公租房3600套,棚户区改造不少于25000户。
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全市城乡垃圾收集率达90%以上
襄阳是个老工业区,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国企改制,当年建设的职工小区慢慢被遗忘。老企业不管、所在辖区不大想管、居民自身又不愿掏腰包整治,“三无”小区成为都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居民被垃圾包围,违建随处可见,百姓生活被脏乱困扰。
原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第102公司家属宿舍小区,在公司破产后既没有移交给襄城区,也未纳入襄阳市环卫保洁范围,小区路面坑坑洼洼,到处种着菜、堆着垃圾,是个典型的“三无小区”。小区居民罗甜说,以前都不敢请客人到家里来,怕人笑话。如今,小区完全变了样,路平了、灯亮了、垃圾不见了,让她有了住在城里的感觉。
“三无小区”整治行动实行第一年,襄阳市就筹集资金6500多万元,使325个“三无小区”的环境焕然一新,10.2万名居民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襄阳市政府加强力度,对城乡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243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垃圾清运设施全覆盖;具备条件的乡镇已全部组建市场化运作垃圾清运公司,共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71座;全市共配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洁员10311名,配备垃圾桶147047个,购置各类专用垃圾运输车辆7963辆。城乡生活垃圾从收集、转运到处置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封闭系统,村级垃圾清运设施正在逐步做到全覆盖,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县域垃圾处理统筹治理机制,探索出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六大链条”的襄阳模式。
据了解,自2016年起,襄阳市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未来三年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支1260万元作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奖励资金,其中,1000万元用于对每季度考核市级排名前三位和进步最快一位的县市区进行奖励,220万元用于奖励每季度市级评选出的“环境最美村庄”,40万元用于垃圾治理工作经费。
让适龄少儿上好学
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
2016年12月15日,在襄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襄阳市教育局宣布:该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共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67所。
据介绍,2012年4月,襄阳市教育局根据《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有关规范要求,制定了《襄阳市完全小学标准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襄阳市初中标准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等规范性文件。
2014年,在全国启动“全面改薄”工程的背景下,襄阳市教育局又组织各县市区全面开展排查摸底,出台了《襄阳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4—2018)规划》。
近三年来,襄阳市争取中央和省改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共计14.67亿元,改造校舍面积85.7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72.2万平方米,增添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等2.85亿元,使该市义务教育工作从“普九”“有学上”上升到均衡发展“上好学”,实现了质的提升。
截至目前,襄阳市已有9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樊城区、襄州区、老河口市、南漳县、保康县被评为“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县市区”,高新区、襄城区被评为“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先进区”。
让百姓看病更便宜
医疗改革取得新突破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更为突出。为了能让农民们看病更轻松,“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也被襄阳纳入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中。
襄阳市卫计委副主任周义英介绍,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该市村卫生室建设基本实现“五化”标准,即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也实现标准化。
除此之外,去年以来,该市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举措。襄阳全市医疗服务坚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规范,即由市区三级医院与城区共建二级医院,全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促进患者就医有序分流。目前,襄阳全市70%的乡镇卫生院都有二级以上医院帮扶,市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由市直大医院进行托管。并对襄阳市中心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5家公立医院的所有药品(除中药饮片外)实行零加成销售,533项大型仪器、设备检查费用及检验费下调15%;全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价销售,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
同时,该市还对困难群众实行“免、降、扩、提”的新农合扶贫政策:免去全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2000元下降至8000元,逐步扩大门诊大病报销范围,提高慢性病或重特大疾病患者长期门诊治疗医疗费用报销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
医药卫生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巨大突破。如今,许多患者明显感受到,在社区医院看病更方便,大医院看病也更便宜了。襄阳被确定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健康城市评价试点城市。
让品牌文化更惠民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自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襄阳在文化设施多元化布局、财政保障多元化集聚、文化产品多元化供给、数字文化多元化服务、人才队伍多元化架构、区域文化联盟多元化联动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襄阳模式”,并打造出了四大亮点和特色。
襄阳市文体新广局副局长来其发介绍,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襄阳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基本建成符合襄阳实际、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借助本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和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襄阳打造出“汉江讲坛”“书香溢襄阳”“群星音乐厅”“好戏大家看”“百姓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科技创新奖”。并建立了以襄阳市图书馆为总馆,县级图书馆、流动图书站、社区文化室、学校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为分馆,以流动图书车为补充,24小时图书馆等自助阅读终端为特色的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图书服务网点的全覆盖。同时,该市还命名了30家民间文化展示馆,成为全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类型;鼓励、扶持群众自办文化实体,使得全市村级业余文艺团队增加到5683个。
此外,襄阳市还积极致力于文化跨区域协同发展。会同岳阳市、新余市建立了“湘鄂赣区域文化联盟”,该联盟2014年被文化部表彰为“年度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域文化联动优秀组织单位”;积极对接汉江流域13个城市,建立了“汉水文化联盟”,区域文化互动有声有色。
今年,襄阳将继续加快建设市、县公共文化场馆和基层文化中心,全面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圈;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调动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实体向虚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