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余额不足”当启动应急程序
近日,随着南京、苏州、合肥、福州等地公布2015年公积金贷款情况,记者发现,多地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吃紧,公积金账户几乎出现“被贷空”的现 象。分析认为,这与此前楼市回暖不无关系。当前多地公积金账户处于超负荷使用的状态,可能将影响购房者顺利贷出公积金。(4月5日《深圳商报》)
住房公积金,当然是为存缴者提供购房便捷的,“谁缴谁受益、多缴多受益”当为规则底线。沉淀太多,使用效率就成问题;入不敷出,公平信用就值得质疑。
在 2015年“去库存”的主旋律下,各地公积金新政“因地制宜”基调明显。降首付、一人买房可用全家公积金……今年2月,《经济参考报》曾以《逾130城市出台楼市去库存新政 公积金成重要工具》为题,报道过公积金大尺度转身的种种现象。公积金杠杆的支点价值,也在实践中得以淋漓体现:比如四川省住建厅统计,2015年公积金贷款为四川全省全年商品房销售贡献了1/4份额,为化解库存贡献了1/3份额。
不过,公积金不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各地存余基本是个定量。据南京住房公积金2015年年度报告,去年全年南京住房公积金个贷比已高达104.58%。同年,南昌住房公积金资金运用率达 101%,同比增长28%,导致南昌不得不借助批量贴息贷款发放公积金。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不少城市的公积金使用情况确实已经超越了“警戒水平”。
公积金“余额不足”,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一则,从公平性来说,如果“先来先得、后来不得”,公积金的存续性就令人生疑,或者说,这会打击存缴者的 信心。二则,贷款资金不足尚且不是最底线的问题,更须警惕的是这种现象会否危及公积金正常提取。保证公积金合理的存量规模,使之维持在“生命线”之上,这 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公积金之本意,在于保障存缴者解决住房问题,换言之,是解决存缴者的“房恼”——至于“去库存”,应该是附带的“惠及效应”。事有 轻重缓急,不能为了解决开发商的烦恼,盲目扩大公积金贷款规模,更不能因为公积金“余额不足”而戕害制度本身的目的。
眼下,各地公积金 明显捉襟见肘,不管是否与楼市回暖有关系,都应该在触及警戒线的时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及时提高门槛、下调额度、上调贷款利率,将公平原则置于 效率原则之前;另一方面,压缩地方性公积金新政的自由裁量权,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将公积金使用引导到“买房”的第一需求上来。再比如,利用贴息商业贷款等 多种方式,在节流的基础上做好开源工作,确保公积金“不断贷”。
公积金是互助互利的基金,意在便民利民。一旦“余额不足”,当迅疾启动应急程序,确保不穿底、不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