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博导手绘270幅武汉历史建筑群像 全国读者众筹支持出版
樱花大道
武汉大学建筑系博导王炎松花22年时间手绘的270幅武汉历史建筑群像,即将出版。记者14日从湖北人民出版社获悉,该书12日在网络上发起2万元新书众筹,已获全国135人支持。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王炎松说:“《雕刻时光——武汉经典历史建筑群像》这本书代表了城市建筑研究的最新成果,借由众筹活动,我希望有更多人注意到这本学术书籍,让一本好书实现跟美好灵魂的交流。”
20余年绘就300多幅武汉历史建筑图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王炎松透露手绘武汉建筑系列始于1995年春天,当时正在武汉读研究生的他,“想通过寻访老城的足迹,对读过大学的城市有些了解。”于是,他开始以实地写生、实景手绘的方式绘作武汉经典历史建筑。没想到,他从此一画就是一二十年。2013年,他创作的130多幅作品,成为由长江日报举办的《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微电影摄影大赛取景素材,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极致简约的钢笔手绘、穿越时光的精心画作,颇获大众喜爱。
2016年1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于光明联系到王炎松,筹划以这些武汉城市建筑手绘作品为基础出一本书。他们决定参照2013年2月公布的《武汉主城区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规划体系》设计新书大纲,按照汉口、汉阳、武昌、新城区四章,将建筑手绘作品分章节排列组合,通过建筑、街道、片区、城市四个维度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状观察、未来畅想四重文化阐释,雕刻建筑风骨,描摹城市灵魂。
2016年11月底—2017年4月初,在已有100多幅作品的基础上,王炎松用脚步丈量武汉,每座建筑都坚持实景手绘,一个人,一支笔,作品扩充到了300多幅。王炎松工作室的3位研究生也加入进来,为新书绘制了16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老房子分布图,以及入选新书的270个历史建筑的精确坐标,让这本书在图文对照的基础上,实现了地图坐标与建筑实际地址的精准对应,读者按图索骥即可现场观摩武汉历史城市建筑风采。
用绘画将城市与生命的印迹连接起来
断断续续画了23年,王炎松如今最大的感受是年岁老了,笔法也老了,但自己看建筑的眼光也更细腻并富耐心,“年轻时追求个性和风格,画到中年后,多了情感和包容”。在画这些建筑时,他化身城市的观察者,以个人游走的方式亲近武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很多人对生活的环境和建筑之美缺失情感。我常笑言自己是三非人员,非武汉本地人、非美术工作者、非研究欧式建筑的专家,但这些作品记录了我对武汉持续的关注,我很庆幸找到绘画的方式,将城市的印迹和生命的印迹连接起来。”
随着王炎松对武汉越来越了解,他也慢慢发现了武汉的深度和厚度,并开始为武汉的历史地位在这个时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抱屈。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炎松发现了邹协和建筑群。在民国时期,邹协和是武汉最大的金银首饰号,其总部位于现在的江汉路地铁站,现仍存两处建筑,一处位于璇宫饭店对面的华康副食店,一处在中心医院对面的江汉(水塔)医院。“发现这个建筑群后,我实地寻访了邹协和的后人以及他在江西的故居,才发现这个建筑群简直是无价之宝,可惜它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据介绍,王炎松所有的手绘建筑图完成后,责任编辑于光明又和编辑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对文字部分进行打磨,“我们实地调查王炎松老师画的每一栋建筑,发现有些老房子的资料有好几种说法,有些坐标方位不够精准,我们和老房子研究专家及社团一起,又进行了甄别,我们特别期待这本书既能替城市留存一份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记忆,又有足够高的学术价值。”
记者周满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