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好故事】杨红梅:同心共谱民族情

09.08.2018  05:51

她沉稳谦逊、爱岗敬业、关爱他人,她是在汉藏族大学生的“知心大姐”——图书馆共产党员杨红梅。杨红梅十几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和父亲杨昌林共同帮助在汉高校就读的藏族学生,树立爱心助学的榜样,书写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

扎西德勒!”每年的农历新年、藏历新年,“知心大姐”杨红梅都会和父亲一起自掏腰包邀请留校的藏族学生们齐聚家中吃团圆饭。这些藏族学生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寒假期间,很多藏族学生选择留在学校,杨红梅不仅让在西藏工作的弟弟邮寄回奶渣、青稞酒、牦牛肉干、甜茶粉等藏族美食,还亲自打好酥油茶,做几桌藏族学生们爱吃的饭菜,让远离亲人的藏族学子在武汉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她常对藏族学生说:“武汉也是你们的家,这里也有关心你们的大姐和阿爸!

每当得知有藏族学生住院,杨红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带上慰问品去医院看望。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等多家医院都有她的足迹。甚至有一次,她还特地赶往黄冈中心医院看望住院学生,送去关爱。

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是杨红梅最忙碌的时候。她既要安排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多方了解藏族学生进入武汉高校的情况。曾经有两名藏族孤儿考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杨红梅主动联系到她们,和她们促膝谈心交朋友,热情邀请她们节假日到家里作客,天气转冷时,又为她们送去棉衣棉被……无微不至的问候与关怀,深深温暖着藏族孤儿的心,她们热泪盈眶,感慨自己是幸福的女孩。

对考入武汉高校的藏族贫困新生,在他们入校报到时,杨红梅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热难耐,都会带上生活必需品到人头攒动的火车站迎接他们,让初来乍到的藏族学生一下火车就感到安全和温暖。2017年,有一位藏族男学生,因为母亲智障,从小吃百家饭长大,杨红梅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在报到的当天早上8点赶到火车站去接他,并为他购置了全套生活用品,将其寝室打理妥当后,又请他和其他藏族学生吃午饭。为减轻藏族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她还积极联系该生所在学校的老师反映该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协助他申报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杨红梅还经常在微信中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安心学习,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情谊,“藏汉一家亲,有难共担当!

杨红梅常说:“民族团结,像草原的阳光,像绿洲的雪水,像山乡的清风,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幸福生活的前提。西藏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本地人才。我要和父亲一样,让在汉藏族学子们安心学习,让他们成才!

在中南民族大学就读的一名藏族女生曾在司法考试备考期间多次接到诈骗电话。六神无主之际,她想到了“知心大姐”杨红梅,就打电话求助,杨红梅一边安慰她,帮她分析,一边告知她要冷静处理,找辅导员反映问题,安心备考。简单的话语,贴心的关怀,陪伴着藏族学生一路成长。

杨红梅不仅在生活方面给予在汉藏族学生支持,在学业上,她也竭尽所能指导他们。她从事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承担信息素养教学的任务。为了提高藏族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她利用休息时间在图书馆给我校藏族本科生和研究生做《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介绍》的专场讲座,深受藏族学生好评。

从2006年起,武汉高校藏族学生每年都有一项隆重的活动——“德吉杯”足球比赛,这是武汉高校藏族学生为纪念待他们如亲子般的藏族老阿妈次仁德吉(杨红梅的母亲)而命名的足球赛,现已发展为全国高校藏族同胞中最具影响力的比赛之一。每年为办好比赛,杨红梅总体布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藏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德吉杯”这个平台展现在汉藏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向上的合作精神。

杨红梅也时刻记挂藏族学子们的毕业去向。为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她邀请在中投证券公司工作的表弟和武汉高校就读的藏族大学生座谈,了解西藏证券市场,将西藏中投证券公司作为武汉高校藏族大学生的实习基地。杨红梅曾在西藏农行人事处工作,当华中科技大学藏族研究生党员曲珍毕业时表示想去西藏农行工作,她便极力推荐给西藏农行的同事,曲珍现在西藏农行人事处工作。

作为图书馆第三支部书记,杨红梅还处处率先垂范,传播正能量。她带领支部党员开展“心系西藏,助力墨脱支教”等爱心活动,号召支部党员捐书捐物,精准扶助藏族儿童。2015年,她协助父亲精心制作了“德吉阿妈的故事”,图文并茂的PPT,生动再现了德吉在党的关怀下如何从农奴翻身得解放,以及在党的教育下如何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成长起来,并将这种感恩回报给社会的故事。她还常常鼓励优秀的藏族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

杨红梅总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党员,为加强藏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做了党员应该做的事。藏汉两族需要相互了解、尊重、学习和帮助,要如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身为党员,自己还需不忘初心,继续筑起藏族学子的“武汉之家”,把这份爱传承下去。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