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交通故事 喜迎党代会】百年义渡书传奇 不忘初心再前行
一条河,一只渡船,见证了建始县三里乡大渡河村的百年历史,也见证了万家人的无私奉献。
光阴荏苒,承诺如山。万家三代义渡,一渡就是134年。
曾经有村民认为摆渡有了固定收入,也想来试一试,但他们熬不过岁月的清苦与寂寞,最长的只坚持了半年,又把篙杆交回了万其珍。万其珍只是笑笑,继续干起了他的老本行,一晃16年又过去了,万其珍始终把渡口当作自己的家。有人要渡河,他争分夺秒,从不耽误时间;没人过渡时,他默默编制竹篾,换点钱补贴家用。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万其珍以苦为乐,坚持以一人辛苦换来万人方便。他经常对家人说:“干就干好一点,要让父亲们的满意,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要以信义为先,做了就要做好。”
万其珍是一个普通的艄公,但他也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几十年来,他身边的共产党员都在感染和影响着他,他也一直把做一个共产党员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然而,家庭变故,岁月蹉跎,始终未磨灭他的初衷,他默默地为自己创造条件。2013年,他慎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以后又接连递交了2份。党组织经过研究,一致通过接纳他这个已年届65岁的老党员。几十年的夙愿得以实现,他再给承诺:“今年更要为乡亲搞好服务,尽到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万其珍还没有跨进党组织大门的时候,就在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检验着自己。解绳,上船,撑蒿,摇浆,这一连串的简单动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万其珍做得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从容自如,驾轻就熟。有人说,万其珍当了艄公,就把自己一生都搭进去了,这话一点不假,但他做得是那样自觉,那样的虔诚。
大沙河村275户1078人都是他的服务对象,还包括进出该村的游人,亲属及工作人员,渡口不仅是两岸村民来往的纽带,也是四周人们的“生命通道。”村民偶遇急事要渡,生病就诊要渡,半夜三更要渡,腊月三十要渡,万其珍就是这样一趟又一趟,一年又一年,渡坏了三条大木船,撑坏了二十几抱竹蒿。
行人过河没有固定时间,万其珍的生活也就没有规律。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逢年过节,只要有人过河,他就及时摆渡。为了不耽误村民,他养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中午吃饭时,他和儿子轮流值班,晚上村民都走了,他才回家吃饭,农忙季节来往人多,他顾不上吃饭,就在渡口小屋里烧上几个土豆或红薯充饥。为了方便行人,他还经常准备着火把,以便在晚上送人接人。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也成了最忙的人,常常到深夜还在摆渡,送人接人。
万其珍遵循古训:“上了万家船,就归万家管”,他要对所有渡河的人安全负责到底,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遇到老人和小孩过河他总要叮嘱他们坐稳抓牢,直到他认为放心后才开船。河水暴涨时,村民有急事要渡船,必须邀上几个水性好的帮忙。“怨也好,骂也好,都得按规矩办。”特别是深夜,在火把和手电筒的光影里,大沙河显得分外幽深,按照交通部门“三不渡”的规定,万其珍晚上是可以安心休息的,但只要村民晚上有急事要渡河,他却是随叫随到。
由于长期住在阴冷潮湿的小屋里,加上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万其珍身上的关节特别是膝关节遇到变天就痛,他只好经常备着风湿药酒,痛了就喝几口,家人劝他休息,他却说:“痛也不能休息,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搞好一天”。实在顶不住了,他才请儿子、孙子帮忙。十几年来,万其珍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病痛耽误村民过河。
万其珍家的生活过得清苦,也有人给他出主意,要与他“合伙”摆渡1人收费1元,每天大约30几个来回,这样一年就有好几万元的收入,但万其珍想都没想就严词拒绝了。这不是他的做人准则和行事原则!
2008年正月初六,和万其珍相濡以沫40多年的第伴谭大柱撒手西去。正月初十下午两点送老伴上山后,万其珍立即赶回渡继续摆渡。有几位村民数落他说:“老万啊,你少来撑半天船,保证没有人说你”。万其珍却说:“不行啊,耽误了村民的出行,要不得”。一句朴实的语言,折射出万其珍心中的神圣职责。他时刻在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承诺,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人性的光辉。
万其珍一家几代人坚守渡口百年,不离不弃,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晚霞落日,每天一桨一桨的划,一船一船的渡。面对艰苦的生活和重复的劳动,他总是露出安详而饱满的笑容,耐的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人,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弘扬了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将激励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承诺不变,初心不改。万其珍的行为是平凡的,他的事迹是普通的,但就是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行为,却散发出震撼灵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