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企业博士突破1万人 “人才第一资源”如何显现

22.10.2018  12:1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通讯员 胡雪柯 李铮
今年前8个月,光谷新增实有人口17万,其中超过10万为大学生.2017年全年,7万余名大学生选择留在光谷创业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但应看到,人才短缺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出瓶颈.
2009年,光谷提出“3551人才计划”时,意在用3年时间,在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如今,“3551”已经走过9年,一个“金字塔”型人才体系正在形成.它瞄准的,是基础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顶尖人才4个层级.
践行“人才第一资源”,光谷的抓手在哪里?
产业“含金量”,决定人才吸引力
过去几年,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排头兵”之一的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收入规模全部跨越千亿元,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在“产业指挥棒”下,光谷的人才储备,很长一段时间集中在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几大领域.
2017年,光谷五大产业格局悄然生变.承担国家战略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以及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两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形成光谷“5+2”产业新局.
国家存储器基地、中国信科、华为、华星光电、天马、小米、联影医疗等大批新兴产业的涌入,开始释放强大的创新吸引力.这些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均在数千人乃至万人以上.
2017年底,小米武汉总部落户光谷.雷军透露,小米布局中,武汉被定位为“超大研发总部”,其远景规模便是1万人.为快速达到这一规模,雷军在小米内部做动员——“我们按落地的人数分房子,鼓励北京员工转岗到武汉.”“北京一个编制,如果愿意去武汉我们就给3倍.如果在北京招100人,在武汉就招300人.
留不留得住,考验营商软环境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扎下根.去年,光谷为大学生留汉设置服务专窗,从创业、就业、安居、落户等多个方面,为百万大学生留汉筑梦光谷,提供一揽子便利服务.
推动“光谷长江青年城”建设,筹集大学毕业生租赁房1887套.人才公寓功能齐全、舒适便利,拎包入住.
为便于博士、硕士、本科等大学生人才落户,光谷开通大学生落户直通车,优化落户流程.与此同时,重构政务服务主体、流程、平台和机制,推进“四办”改革,在“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基础上,增加“就近办”.
提供无差异国际化服务,开设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并放宽“绿卡”(外国人居留证)申领条件和范围,最大程度简化出入境办理手续和流程,护航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技竞争力,终是人才竞争力
在人才引领下,光谷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不断涌现.
创业人才刘德珩及其团队,研发出业界最高精度、最低噪声的气压高度计芯片,打破了德国博世、英飞凌在该领域的垄断.
创业人才杨明开展的“基于高速光通信模块的阵列波导光栅复用/解复用组件”项目,能为光模块厂商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AWG方案,并形成进口替代.
今年,菲沙基因、凯瑞康宁、喜康生物、初心科技等23家“3551”人才企业,上榜“胡润百富2018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星企业湖北50强”榜单;启蒙听听、珈和科技、小狮科技、合刃科技等5位企业创始人,荣登福布斯中国2018年“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
通过多年厚积薄发,锐科激光、明德生物、长飞光纤等“3551”人才企业,今年纷纷IPO上市;武汉极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自光谷人才创业基金投资以来,估值从3300万元升至5亿元,增长超过15倍.
至2017年底,光谷已有63家“3551”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占光谷新三板挂牌企业47.37%.2017年度新认定的320家瞪羚企业中,“3551”企业有169家,占比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