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武汉大学:珍视历史 薪火相传

12.10.2015  10:42

77年前,日军炮火轰炸武汉,珞珈山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武大西迁四川乐山。“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八年艰辛岁月,武大人弦歌不辍,迎难奋进。

珍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大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爱国精神

9月初,开学之际,一场名为《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主题展览在武大标志性建筑樱顶老图书馆开幕,吸引了众多师生前往参展。

展览记录了武汉大学师生在1931-1946年期间,以各种途径支持抗战的历史画面。展出了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门牌、英籍教师朱利安·贝尔私人相册、桂质廷日记等一系列珍贵实物资料,新近发现的资料如珞珈山军事训练团的照片、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照片等也在展览中呈现。

丰富翔实的实物和影像资料引起了师生的强烈共鸣。大家仔细观看展览内容,有的驻足细看一份份史料,有的轻声念诵展版上的抗战诗词,不时相互交流、讨论或发出感慨。

即将赴法国读书的武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黄志浩,临行前专程来看展览。他说,武汉大学师生参与抗日救亡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缩影,值得永远铭记。

抗战期间,武大师生在教育抗战、科学抗战、文艺抗战和直接浴血抗战中挥洒自己的激情,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是武汉大学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记,爱国情怀永存武大人的灵魂深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大人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转化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进的动力。”武大党委书记韩进说。

别样的青春,不变的传承

烽火岁月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武大人自立自强、明诚弘毅精神品格以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传承着,不断激励着一代代的青年学子们。

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武大校长李晓红为1.6万名新生讲述了武大8年的西迁史和一位学子的青春经历,给大学生们上了温情而励志的一课。

1938年,武汉大学在战火中被迫迁往四川的边陲小城乐山,八年流亡办学过程中,100多名师生因炮火和疾病长眠乐山,但是生存下来的武大人在流离中赓续文脉,在困厄中弦歌不辍,跻身“民国四大名校”。当年一位学子俞大光,他在日军空袭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三次与病魔搏斗死里逃生,但他抱定科学救国的信念发愤读书,以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后,俞大光带队奋战于荒凉的戈壁,亲手制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系统,并参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

战火中的青春之歌,旋律虽悲怆,却昂扬激越。“78年前,也就是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开学典礼上,王星拱老校长呼吁武大学子“应作国民之表率”,并坚信“民族复兴之光明的旗帜,树在前途等着我们”。今天,这种热望仍激荡在我们的心间。”李晓红与大学生们共同回望那代青春学子的燃情岁月,并告诫学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惟有自立自强,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惟有明诚弘毅,才能顶天立地、引领时代。

致敬历史,谱写青春之歌

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对于100余名武大国防生来说,这一天终生难忘。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国防生们排成“70”字样,国旗护卫队迈着庄重的步伐,护送国旗前进。“敬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国防生们军姿挺拔,凝视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缓缓升起。“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举行升旗仪式,缅怀先烈、不忘国耻,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我是国防生,我自豪。”2013级国防生王震宇说。

随后,他们来到宿舍楼前,集体观看抗战大阅兵。当英模部队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准军人”们胸中涌起无限自豪。2013级国防生黄国华说,这是一次缅怀先烈、致敬英模的盛会,也是一次展现国威、宣誓和平的盛会,我们一定会秉承先烈意志,紧握保家卫国的接力棒。

不只是国防生,在武大,青年大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铭记抗战历史,缅怀先贤事迹,传承爱国精神,谱写青春之歌。

今年暑假,数支学生社会实践队奔赴苏、川、贵、滇等省市,寻访抗战历史。在西南联大旧址,实践队员们坐在昔日联大学生上课的教室中,感受70年前的烽火岁月。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践队员们被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等构成“生与死、悲与愤”主题的纪念性墓地深深触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名随行队员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留言簿上郑重写到。(文:骆昕)(记者夏静整理)

http://difang.gmw.cn/hb/2015-09/25/content_17173019.htm

(稿件来源:光明网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