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拔了白眼“蛇”的“毒牙”
赵某上大学时因家境贫困,曾接受内蒙古商人包先生的资助,二人也因此成为忘年交。赵某毕业后找到包先生,声称自己已是国家机关公务员,在八年间以帮忙办事为由多次向曾经的恩人索要财物,共计千万元。日前,赵某因涉嫌诈骗罪被海淀警方刑事拘留。(8月5日《北京晨报》)
心怀善意,资助他人,不想被反咬一口,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农夫与蛇”的寓言。对于这样的故事结局,甚至让一些人陷入“好心没好报”的消极情绪,怀疑公益和慈善的意义所在。看来,这种破坏良俗的“蛇毒”,着实是害人不浅。
被骗的包先生偶然得知赵某贫困,便愿意慷慨解囊,算得上是个豪爽正直的人。然而,即便如此,在面对赵某谎称的“中央机关工作”的“关系”之时,他还是陷入了权钱交易的惯性思维,用一次又一次的大方赠予,换取所谓的“便利”。如果一个实在的好人,都难以摆脱腐败思维的窠臼,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了。正如有些网友所疑虑的:赵某说了谎,所以是诈骗罪,若他没有说谎呢,难道就没事儿了?
人性本就复杂,每个人都无法支配别人的想法,有人知恩图报,也有人以怨报德,有人笃守诚信,也有人两面三刀……但是非对错,总该有其基本准则,谁是农夫谁是蛇,也会有明确判断,这就是世间公道,社会正气。而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便在于让“关系”、“门道”式的谎言失去市场,让社会事务都循正道规范而行,让坏心的白眼“蛇”没了能害人的毒牙,作不了大恶翻不起浪。
说回“好人没好报”的事。其实,如此极端案例确实稀少,否则也不会引起热烈讨论。更多时候,助人者得人助才是规律,抱有善意的人们无须太悲观。况且,助人为快乐之始,若是为了回报,便会显得很沉重,但若是内心善意的自然涌动,便不会为所谓的结果而困扰。该由法律解决的,交给法律,应由道德评判的,交给舆论,而我们,只要不忘本心,做好自己就行了。(屈旌)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