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消费浪潮催生新行当 跨国买手是这样炼成的
他们过着国际时间,有着自己专业独特的选品眼光;他们一边打理几万粉丝,一边飞到纽约看时装周,梦想着推出自己的品牌……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海淘族”已经超过2000万人。到2018年,中国人海淘的年消费额有望达到1万亿元。这股“全球化”的消费潮,正催生出一个新的行当——“跨国买手”。
近日,北京晨报记者采访几位跨国买手,从旧金山到新西兰,他们的故事在全世界上演着。
北京大妞到上海学霸
踏入这行缘于庞大的需求
2014年移民新西兰的戴安娜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孩,移民前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在异乡开创出一番事业。
当“买手”纯属偶然。“当时,这边的皇家蜂毒面膜炒得特别热,一些亲戚朋友一直让我给他们买。”怕麻烦的戴安娜本想回绝,但“想要的人实在太多了”。后来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洋码头,并在上面做起了职业买手,一年多的时间,黛安娜跟她的团队在洋码头上经营的店铺已经冲到3万多粉丝。
在线零售出现前,海淘在大部分国人眼中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海外商品漂洋过海,需要由品牌授权给出口贸易公司,再通过进口贸易,报关、检验、完税等一系列手续,进驻到身边的商店,价格高昂。
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普及,冲击了传统零售市场的价格歧视和流通壁垒。而在过去两年里,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更为海淘烧起一把火。
和戴安娜一样,“牛哥”的“买手”生涯,也是开始于亲朋好友们庞大的购买需求。牛哥是上海人,14年前移民到美国。毕业于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牛哥是一名“学霸”。他用了10年在UCLA从本科读到了生化博士毕业,在做洋码头买手之前,牛哥在洛杉矶大学教书。
为了支持妻子读书,牛哥的家从洛杉矶搬到旧金山,牛哥也彻底下海做起了职业买手。业务初期,牛哥牛嫂的店铺主要经营保健品。牛哥专业是研究辅酶Q10,对保健品更了解。但是现在,牛哥牛嫂的经营范围已经扩展到中高档包包、服装等时尚消费品,长期保持着七八百样的商品出样。
“去年‘黑五’一个星期,我们店就做了大概二三百万元人民币的销售规模。”牛哥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买手
说到底就是跨国际的贸易
在很多人眼中,买手是一个很轻松的职业。但对职业买手来说,除了专业的选品眼光,团队的成员每天还要保持与成百上千的粉丝互动、打包邮递,承担售后的各种服务,研究潮流趋势。
在“黑五”这种一年当中最大的折扣季,买手团队的采购成员们常常要彻夜排队,冲锋陷阵,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备货,因为真正黑五那几天买不到多少,远远满足不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前年黑五促销,我们的员工在GUCCI排队,排在第15个,早上门一开简直跟冲锋一样,进去后没几分钟,柜台就空了。”
牛哥告诉记者,职业买手和传统意义上的代购有很大区别。“代购就是别人告诉你买什么,你去买就行,职业买手胆子魄力比较大,比如,限价折扣也就那么短的时间,需要买手有比较强的嗅觉知道将来3个月或者半年什么东西会需求量大,事先我们要把东西买回来。还有就是对国内的经济情况需要了解,对客户需求的掌握要跟得上节奏,市场变得很快,要走在市场前面。说到底,做买手实际是在做一种跨国的贸易。”
现在,牛哥和戴安娜的洋码头店铺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团队,在选品、采购、发货、售后、服务等环节都已经较为规模化和专业化。
“除了到商场扫货采购外,我们还和当地零售、厂家等渠道交朋友,成为品牌VIP,就能够拿到最优惠的价格。”戴安娜说。
2万多买手服务4000万消费者
买手们的情怀与梦想
一站式海外购物平台洋码头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晨报记者,随着海淘的爆发式增长,跨国买手正在形成一个圈层。仅在洋码头的平台上,就聚集了2万多名来自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买手。这些买手服务国内近4000万消费者。洋码头对源头商家与买手的入驻严格把关,并通过贝海物流的“海外直邮”服务支持,确保商品从海外到国内各个运输段的封闭性。
“其中很多买手学历都非常高,有很多名牌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等。”洋码头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买手是随着中国整体的消费升级而延伸出来的一批人,更加了解市场。“他们对买手这个职业是有情怀和梦想的。”
2012年,在美国生活的Cindy在洋码头成为一名买手,因为女儿叫Chloe,所以Cindy给自己的店取名叫Lovechloe。“买手让我变得自信、独立、阳光,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上。” 如今,全职妈妈和买手的身份无缝连接。Cindy表示,希望有一天Lovechloe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品牌推出。
海淘的发展让买手队伍不断壮大,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光是中国的,全世界同行都很多,”牛哥说,“有些爆款商品我们店铺不赚钱,价格战太激烈,前两年没有这个现象,现在有时候做活动还是亏钱的。但消费者都有个认知就是洋码头上不是卖爆款标品的,更多是个性化的商品。”这也对于买手差异化经营和选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牛哥和戴安娜认为,职业买手仍然可以成为终生职业的选择。
牛哥说,“我们还是挺看好这个职业的前景。买手职业在美国已经存在了60多年。说到底,就是跨国际的贸易。只要不同的国家关税不同,产品产地不同,贸易就会存在。”
戴安娜则把买手职业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她说,“做买手让我觉得很充实,当消费者拿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而兴奋地跟我分享时,我就会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买手说
戴安娜:
四五百样商品背了一个月
“做这行要有钻研精神”
北京晨报:刚刚做专业买手,遇到了什么挑战吗?
戴安娜:刚接触的时候得花时间去熬,一个是时差问题,必须跟国内保持零时差,熬夜是肯定的。另一个是要点灯夜读那样去背。我的主营产品是保健品,每个功能性保健品的功效、注意事项、适合的人群,每家卖多少钱,得心里有数,再根据每天的汇率去定价,每天背、抄笔记到半夜,四五百样东西,生生背了一个多月。
北京晨报:很多人认为买手是一个挺轻松的职业。
戴安娜:其实挺辛苦的。刚做这行的时候一天就睡2-3个小时,持续了3个月。新西兰凌晨4点钟大概是北京时间晚上12点,很多客户都是在晚上下单,那个时候不能睡觉,一睡觉就会丢单。现在我是凌晨两点钟睡觉,早晨八点钟起床,已经很知足。规模起来了,每次进货都是上百箱,得跟厂家去谈合作、价格,包括跟每个经销商、代理商沟通,回复客人的订单,每天的事忙不完。
北京晨报:网购价格越来越透明,买手竞争激烈,怎么保证你的商品在价格上对消费者有吸引力呢?
戴安娜:现在确实同质化挺严重,我们会给客户推荐一些科学的组合,还有推出一件直邮等等,只要是做得专业,客人是会接受的。做我们这行得有钻研精神,打破常规,博人眼球才能出销量。
牛哥:
时刻关注经济变化
“买手就是做有时尚嗅觉的贸易”
北京晨报:做职业买手需要怎样的素质?会通过哪些信息做判断?
牛哥:要了解经济走向,包括时尚走向。买手说到底做的就是有时尚嗅觉的贸易。经济指数,经济报表,股票,这些我都看。股票好的时候,贵的东西就卖得好一点,最近一段时间,便宜的商品卖得挺好的。现在每年的纽约时装周包括欧洲时装周我们也都会去,要了解接下来一年会有什么样的趋势。
北京晨报:中国的同行越来越多?
牛哥:这两年这个行业发展得相当好,刷的一下就上来了。我们当时起步真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新的买手可以借助洋码头这样的平台,直接从0跨到1,获得很大的流量,平台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策略,帮助买手直接进入半专业化甚至专业化的水平。
北京晨报:有没有失败经历?未来有怎样的挑战?
牛哥:学费是必须交的。有时候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选品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MK在三年前是不打折的,现在天天打三折,如果当初有东西囤了没有卖掉,那就是很大的损失。这是品牌自己策略的变化造成的。
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有些问题是我们还在思考的,比如怎么样去接触更多的终端用户。比如,在云南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其实需求是挺大的。此外,我们对整个中国的经济也很关注,经济转型或者经济有变化,我们的选品也要跟着变。 (北京晨报记者 刘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