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间的单位性支援、大医院医生晋升职称前的下派支援、基层医生到大医院的进修学习等。就笔者自身经历而言,时下的对口支援还有待完善。
不能就挂块牌子了事
单位性对口支援多以协议形式进行。但这些对口支援大多以挂一块牌子、签一份协议了事,无太多实质帮扶内容。
就拿我院来说,2013年年底与区里的一所专科医院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要求,专科医院应每月派专家到我院坐诊、开展教学查房和培训指导,定期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服务,免费接收我院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采取传帮带等方式帮助我院建立特色科室,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等。但实际执行起来,至今为止,除了对方来我辖区开展过一次义诊外,再无其他实质性内容。
专科医院在特色专科方面很有优势,通过良好的对口支援本可以帮助我院提高服务能力。但由于双方地理位置相隔也就十几公里,客观上存在着市场竞争,对方对口支援的目的便更多放在了扩大自身影响力和完成任务上,对口支援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医生下派支援别扎堆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大医院医生晋升职称前须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一年。而现实中,有很多大医院医生接到下派任务后,会利用各种关系下派到靠近城区或者个人关系好的卫生院。于是下派中就会出现“扎堆”现象,有的卫生院一年能接收下派人员五六个,有的卫生院一个下派人员也没有。下派人员的扎堆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不利于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
而且,即使大医院医生下派到了卫生院,他们也多是蜻蜓点水式地应付一下,下派一年基本见不到几次面。而基层医疗机构碍于面子也只得在考勤上进行配合,使名义上的对口支援成了事实上的挂靠。
基层医生进修别影响业务
根据要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一年,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然而,在挑选符合条件的人员时,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多会把指标分配给年龄较大、中级职称取得时间靠前的人员。基层本来就缺人,在岗人员本就是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加之进修人员基本上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医疗技术骨干,他们一走就等于抽去了卫生院的“主心骨”,医疗业务受到影响。
但是,不让他们去进修也不行,熬了那么多年,终于能晋升职称了,如果去不了,人心更是不稳。因此,在让这些“主心骨”们去进修之前,一定要想好替代办法。
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对口支援的积极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提高支援和受援双方的积极性很关键。应为对口支援人员提供保障,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对口支援政策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按需求合理分配专业人员和技术设施。同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对口支援达到预期效果。基层单位在送人进修前应找好“退路”。比如,我院今年从下派人员中争取来一位区医院的产科带头人,同时从我院符合晋升副高职称人员中选送一名妇产科人员去进修,这样既解决了双方人手紧张的问题,又带动了我院妇产科能力建设的提升,同时扩大了区医院妇产科的品牌效应。(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中心卫生院 汪世方 李琼)
(来源:《健康报》2015年2月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