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费涨价路仍堵 提示城市管理戒简单化
《南方都市报》昨报道,广州停车费从8月1日起调整,路内咪表、中心城区住宅停车场及商业配套停车场全面涨价,涨幅达60%。不过,当涨价已经满月之际,南都记者再度分析指数却发现,8月交通拥堵指数居然不降反升,晚高峰指数变化范围成了从2.5至7.4。
停车费涨价和征收拥堵费,是国内外不少大城市用来缓解城市拥堵的两个经济手段。从经济学上来说,以价格调节市场资源配置,能减少租值消散,这样的决策是有效率的。近年来,它们也被一些城市用来缓解拥堵。例如,据《羊城晚报》报道,2007年,深圳市提高停车费半年后,城区拥堵情况有所好转,城市管理者尝到甜头,准备在此基础上征收拥堵费。
但是,现实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一时一地奏效的公共政策未必总能奏效。例如,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海底隧道收费提高,先是隧道通过车辆量大幅下降,符合缓解拥堵的预期,然而,此后不久,通行车辆却又逐步回升。原来,收费刚提高时,人们转向其它替代的交通工具(如轮渡),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如隧道方便,于是又转回来使用隧道。这说明改变交通工具的成本高于提高的隧道通行费,提价方案实施不理想。
那么,此次广州停车费涨价一个月后,交通拥堵指数不降反升,是否也说明停车费上涨决策无效呢?这可能还有待继续观察。毕竟,停车费涨价实施仅仅一个月,对于观察一项牵涉上千万人的公共政策,这个时间确实短了一点。一项公共政策的是非得失,需要更耐心一点的观察和评估。
不过,交通拥堵指数不降反升作为一种事实,仍然说明了广州收费政策存在不足。城市车辆通行数总是动态的,收费政策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收费也不断变动和调校:车位紧张加剧时收费要上升,车位宽裕时收费要相应下降。如果调校不力,大量车辆没找到合适位置停车而总是处于行驶状态,确有增加拥堵的可能。
由于存在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交易费用,这种收费调校存在一定困难。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隧道,经营者在技术上的确存在调校的困难,但在如今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这个调校在技术上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城市管理者和收费经营者可以做得更好。
城市治堵,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和挑战。停车费调整政策使用前如果经过了正当程序和充分征求了民意,那么,城市管理者有责任使其合理运用,发挥效率,起到应有作用。此外,除了涨价、收费的经济手段,城市管理者也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完善公共交通,以多种手段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而不要把治堵单一地寄希望于收费、涨价政策,更不应在制定一个价格后就一成不变,指望能一劳永逸。(柯锐)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