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只向钱看”——“残疾人慈善家”的家风传承

29.10.2014  21:32

    新华网武汉10月29日电题:“做人不能只向钱看”——“残疾人慈善家”的家风传承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李伟

    湖北丹江口市济祥福利汽配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在这里有43名残疾人员工干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一家公司有这么多的残疾人?公司负责人赵雪松向记者道出了实情。原来,他父亲赵以勇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父亲常年坚持关爱残疾人被称为“残疾人慈善家”。“做人不能只向钱看,这是父亲经常教育我的话。”赵雪松说。

    据他介绍,父亲早年自主创业成立汽配公司,便安置数十名残疾人职工。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前几年父亲突发疾病去世,“不抛弃每一个残疾员工,要继续关爱残疾人”正是老赵临终前定下的规矩。

    因为父亲是残疾人,赵雪松从小深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赵雪松记得,父亲上世纪80年代做生意刚起步时,就不断支援残疾户,从一包化肥、一套棉衣,20多年坚持拿出资金扶持孤儿、五保老人、贫困生。

    父亲临终留下的规矩,赵雪松没有忘记。最近几年公司效益好,他筹资340万元在公司附近建起职工安置房,优先考虑厂里残疾职工入住。

    “我们家110平方米,一家三口都住在这里,住进来的时候,水、电、煤气都安装好了,拎包入住,每月租金只有200元。”今年38岁的王传红患有小儿麻痹症,1996年入厂,公司几次搬迁,她一路追随。如今她是一名产品检验员,每月2200元工资,还有五险一金。

    “从没有听说哪个企业能这么照顾我们残疾人,这么多年来,公司没有抛弃一个,我们不好好干咋对得起人家呢!”左腿行走不便的佘华福从1992年便开始跟着老赵一家干。如今他已是一名仓库主管,月薪3000多元。说起这话,今年56岁的他颇为动情。

    赵雪松告诉记者,当地政府考虑工厂有残疾员工,给予退税优惠政策,他便将退税用于职工福利。“父亲经常教育我,做人办厂要有人情味,不能单纯考虑赚钱。”商海中打拼多年的他,始终牢记并坚持着父亲定下的规矩。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赵雪松说,公司正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把一些工作在危险岗位的职工解放出来。公司还将扩招300多人,优先考虑愿意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员工。

    “我们的良好‘厂风’,赢得了不少客户的高度信任。”在今年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赵雪松的公司业务却逆势上扬,年销售收入将超4000万元。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