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呵护一江碧水

06.07.2015  13:45
      “全市河流型饮用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无排污口、无工业企业、无网箱养殖、无旅游开发项目存在。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襄阳段)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功能区划标准,水质保持优良。”这是襄阳市公布的2014年汉江(襄阳段)水环境监测数据。

“汉江襄阳段水质如今持续保持在二类,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密切相关。”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勇于担当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77公里,在湖北省境内长871公里。

2013年,湖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两圈两带”发展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向着“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守护一江清水的使命神圣,责任重大。

襄阳的“优”和“忧”皆因为水。“优”在于:以前汉江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清澈碧绿,可以直接饮用,是该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和襄阳百姓的“最美乡愁”。“忧”在于: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中低端、高排污企业比较多,汉江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致使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23%左右,上下游生态发生巨变,雨水量降低、流速降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生物减少、水环境容量减少,生态危机不期而至,水质一度从二类降为三类,一江清水渐行渐远。

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君正言辞铿锵:我们需要的是绿色、生态环保、着眼民众福祉的GDP。襄阳必须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应有的重大责任和担当,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向污染宣战”,着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生态一流、人民幸福”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呵护一江清水,为建设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奠定扎实的根基,成为襄阳人民心中的最盼,也成为襄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使命担当。

亮剑监督

“保护母亲河”“拯救汉江水”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市第十五、十六届人大常委会接力监督,通过视察、调研、询问、办理议案建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专项工作评议、开展“环保世纪行”等方式频频“亮剑”,一场场史无前例的护水“战役”写满了人大的监督日历,彰显了监督的力量,做好了一份厚实的履职答卷。

2010年,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48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切实加强汉江水环境保护”的议案被确立为大会唯一一件议案。

为了摸清“底细”,当年,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和记者随机暗访汉江排污,记录拍摄下了汉江污染的一组组镜头,并在座谈会上“曝光”“揭丑”。随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6次40多名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检查,足迹踏遍了襄阳段的60个排污口,一个个“死角”、“伤疤”随即被掀开。市人大常委会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专报”,直言不讳提出30余件意见建议,敲响污染“警钟”,引起了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当年8月,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汉江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汉江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成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首个护水“重典”。

2012年,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继续把汉江水环境监督作为“重头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生所盼就是人大之愿。保护水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谢豪斌强调。

接力监督拉开帷幕。常委会把视察汉江水环境列入2012年工作要点。当年常委会开展5次视察,察看12个重点污水治理项目、6个截污干管建设及5家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进展缓慢等“短板”问题被一一揭开,念响了“加大投入、加快工程进度、加大监管力度”的“紧箍咒”。

针对水环境缺乏综合治理的薄弱点,市人大常委会频频“亮剑”。2013年,常委会把“问水”纳入工作要点。8月听取并审议市政府“汉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询问前,常委会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收集相关问题20余项。询问会上,问题直击要害,触及“敏感神经”,紧问不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场景频频上演。应询人不回避矛盾,不掩饰问题,不推卸责任,并现场给出承诺。副市长朱慧在现场诚恳表态:市政府要用真心呵护生命之源,给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摆在我们面前只有‘前进键’,没有‘后退键’,守住一江碧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而且必须答好。”谢豪斌掷地有声。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审议意见,连同16个方面的询问问题一并交由市政府研究处理。

不止于问。2014年6月,常委会对询问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听取市政府落实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再次推动难点问题的解决。

上下联动,共同治理水环境。常委会召开县(市)区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了部分地方存在工业园及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管网建设滞后、农业污染减排滞后、治理措施不力等问题。地处汉江沿岸的9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纷纷行动,出重拳。老河口市化工企业多,造成的污染问题多,该市人大常委会向市委提交建议: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干部,坚决撤职。

唐白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因上游南阳企业排污,经常出现污染超标。2013年3月,谢豪斌带领环保部门深入到白河、唐河进行实地察看,促使两地在交界处新建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并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将水质影响纳入可控范围,污染及时得到控制。

人大代表年年提交议案建议,为“一江碧水”疾呼呐喊,每年常委会领导对代表建议进行重点督办,推动了建议更好的落实。2015年1月,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刘邦建等2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提出《关于强化措施依法保护汉江水环境的议案》,再次被确立为大会唯一议案。

绿满汉江终有日,不信碧水唤不回。在2015年的常委会工作要点上,汉江水环境仍是监督重点,“亮剑”监督将更为有力:对汉江水环境保护开展专项视察、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对“水环境议案”进行认真办理。

“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加强节能减排,保护一江清水”、“保护汉江环境,建设绿色襄阳”……近年襄阳“环保世纪行”主题年年紧盯汉江水,通过新闻“曝光”和“挑刺”,促进了一批问题的及时解决。

2014年初,省人大通过了被称最严“水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国家颁布实施堪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人大常委会要求市政府用好法律法规“尚方宝剑”,依法治理不手软,打好护水“攻坚战”。

铁腕攻坚

近年来,市政府认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敢于面对问题,吹响“治水”集结号,重拳出击不手软,打响了护水的“攻坚战”。

立下“军令状”,打好“组合拳”。市政府确立了“确保汉江襄阳段保持二类水质”的总体目标。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制订《蓝天碧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并向社会承诺公示。汉江水环境综合整治、餐饮船和河道采沙整治、余家湖工业园排污整治、取水口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小清河整治、大李沟水生态复等一系列集中行动相继展开,并取得了较大实效。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污染源调查、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划定了更严的“红线”。建立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组建“汉江办”,增加编制和经费。每年年初都制定并下发年度“行动目标”和“考核办法”,逐一分解目标,年底“必检”“结硬账”,考核结果与综合考评和干部任用挂勾。加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一批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工程基本建成,全市新建的道路全部实现“雨污分流”。

人大通过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促使市县两级政府积极行动。目前,各级政府已对沿江60个排污口下发了限期封堵令,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对38家重点企业治污设施和余家湖工业园20家企业的排放系统安装在线监测设施,24小时联网监控。仅在2014年,完成工、农和生活源减排项目110个;转移15个砂石场,清除漂浮物及垃圾1500吨,对3条餐饮船实施了拖离,强制拆除违法建设5处,对13家养殖场进行了强制关闭,8家养殖企业完成标准化改造;淘汰水泥产能76万吨、钢铁产能174万吨;否决高污染高能耗的电镀、印染等项目8项,完成一批企业废水污染物减排项目、技术改造;建成了跨省河流唐河、白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形成对上游来水实时监测的能力。

通过市县两级人大上下联动监督,汉江7条主要支流水质得到了改善。近三年来,沿岸县(市)区对上百家“五小”企业进行关闭,强制淘汰了铅冶炼、水泥、印染、化纤、蓄电池5个行业共10家企业落后生产线和设备。如老河口市关闭了城南所有化工企业,南漳县关闭了鑫源化工的4万吨合城氨项目。大部分县(市)启动了工业园区及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在2015年4月召开的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上,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公开晒承诺。代市长秦军的话语斩钉截铁:必须打好污染“攻坚战”。要用铁石心肠、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来进行环保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环保土政策、环保不作为乱作为零容忍!

一江碧水,将在法律的保护下、人民的注视下源远流长。(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费建春   佘俊  张洪)

                                                                                              责任编辑:丁爱萍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