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务领域信访投诉请求法定办理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18.09.2015  18:00
  一、诉讼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调解协议履行或内容争议   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人民调解法》(主席令第34号2010年)。   三、仲裁   (一)人事争议   第一百条 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事正义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主席令第35号2005年)。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   1.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2.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3.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4.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5.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仲裁的其他人事争优。   第三条 人事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其中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可以向聘用单位的上一级单位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据:《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人社部发〔2011〕88号)   (二)劳动关系争议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补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席令第80号2007年)。   四、行政复议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一)《行政复议法》(主席令第16号1999年)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   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八条 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税务系统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范围   (1)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     (2)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     (3)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     (4)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等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     (5)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6)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     (7)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     (8)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     (9)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     2.复议管辖     对省级以下各级地方税务局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即可以向当地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复议;对省级地方税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3.申请人     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认为地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依法向税务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     4.被申请人     纳税人或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是被申请人。     5.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     (1)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2)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行为以外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6.复议申请的处理     (1)不予受理     对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复议申请,税务机关必须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制作《不予受理复议裁决书》,书面告知理由和诉权,送达申请人。     (2)受理     对符合法律条件的复议申请,税务机关必须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制作《受理复议通知书》,书面告知申请人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受理复议。     7.复议审查依据     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     8.撤回复议申请     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     9.行政复议决定作出   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10.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     (1)维持决定;     (2)限期履行决定;     (3)撤销、变更或确认的决定;     (4)责令赔偿的决定。     11.复议决定的效力     税务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国家税务总局令第 21 号)   五、行政处理   (一)不服本单位违法生育行为人事处理、处分。   第四十一条   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   第四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主席令第63号2001年)   (二)不服本单位人事处理的。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1.处分;   2.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3.降职;   4.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5.免职;   6.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7.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8.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主席令第35号2005年)   六、行政监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法律依据:《行政监察法》(主席令第31号2010年)   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家税务总局及地方各级税务行政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但不包括咨询、建议、投诉举报、质疑和反映问题等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调整范围的事项。   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2007年)。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信息的。   第十三条 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2.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3.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二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1〕17号)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因申请内容不明确,行政机关要求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且对申请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告知行为;   2.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3.要求行政机关为其制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对若干政府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加工,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4、行政程序中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政府信息公开名义申请查阅案卷材料,行政机关告知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的。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   14.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对申请人申请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开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规定不予提供,可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   八、信访渠道   第十四条 信访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3.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4.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   5.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十六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依据:《信访条例》(国务院令第431号2005年)   第六条 对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以及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及其他行政机关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来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七条 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来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或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第八条 来访人对信访事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未提出复查(复核)请求到而到上级机关再次走访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予受理,并引导来访人走复查(复核)程序。   第九条 对信访事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但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期限未请求复查(复核)的,不再受理。   已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复查复核机构审核认定办结的,或已经复核终结备案并录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的信访事项,来访人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依据:《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国信发〔2014〕4号)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