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是一场持久战
保护生态是一场持久战
人民日报记者 孙秀艳
污染源是否减产,洒扫能否到位,工地裸露土地的苫盖了吗……遇到空气质量不好的天气,各地环保监察部门都要把这些应急措施一项项落实。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以来,雾霾、PM2.5等本来十分专业的词汇已为大众熟知。搜索“环保”一词,百度页面超过1亿个。搜索指数显示,包括雾霾治理在内的环保问题成为百姓最大关切。两会期间,生态环保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网络搜索量顺应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是环保的目标和任务。
主动参与,公众对生态环保关注度提升
梳理过去一年环境保护领域的关键词,雾霾治理无疑成为年度最热词汇。根据搜索结果,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最高。从求温饱到求环保,数据反映了百姓的新期待。
统计显示,在乐于搜索环保相关信息的人群中,30—39岁的网友占45.76%,40—49岁的网友占23.67%。网友用搜索行为表达着对空气治理问题的关注。他们不仅在了解相关环保常识,更关注治理的措施与进程。“对治理措施的关注,反映了公众对解决雾霾乃至其他环境问题的期待,也从一个侧面表达着对政府的期待,这是对我们环境管理部门的鞭策。”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说。
“我国的环保政策有哪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个人如何参与环境保护”,这些问题进入百度环保相关问题热搜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关注面更宽、问题更宏观,表明公众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承受,而是要求主动了解、主动参与,这是一个积极转变的信号。”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去年4月新修订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专门增设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从法律上赋予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对公众思考与参与环境问题是一个有力的引导。
借助现代通信工具和移动互联网,百姓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将更广泛、更便捷。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称,将进一步畅通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积极监督环境领域及企业违法违规行为。
群策群力,共同参与,一场污染防治的全民战争正在打响。
如何顺应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以更大的决心打赢对抗污染的战争?
2013年9月,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治霾攻坚战全面打响。2014年,是“大气十条”全面实施的第一年,10条、35项措施在各地不断落实,积极成果逐步显现。
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推进,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第一,达标城市比例和达标天数增加。74个重点城市平均达标天数为241天,与2013年相比,达标天数的比例由60.5%提高到66.0%,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第二,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74个重点城市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与2013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第三,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和强度均降低。与2013年相比,74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由8.6%下降为5.6%,下降3.0个百分点。
污染治理不仅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领导表示,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大气、水、土壤、化学品、重金属等污染治理事关群众健康,需要协同推进。
令人欣慰的是,备受关注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发布,《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在加紧制定,一个个治理目标将逐步成为现实。
青山绿水总关情
人民日报记者 孙秀艳 寇江泽 卞民德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委员
山东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代表
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代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环保内容篇幅之长、涉及面之广、目标要求之细,是空前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落实好报告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就一定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迎来更多碧水蓝天。
强力打击环境违法
抓住重点严格执法,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久被诟病的环境执法偏软局面正在扭转。新的《环境保护法》今年元旦开始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了“最严环保法规组合拳”。
“新环保法实施,改善了执法环境,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奠定了良好基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委员认为,一方面,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让环境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另一方面,守法是底线,法律施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而是为了明确守法底线,让企业自觉守法、自觉保护环境。
“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治理环境污染用了‘铁腕’和‘重拳’两个字眼。新环保法强化了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环境执法。”山东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代表认为,环境执法严起来,企业才会有压力、有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技术改造,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道路。
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代表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在即,一些新的环保法律也在筹划制定,还要进一步推进法律体系的完善。同时,一定要抓住重点严格执法,把现有的法律用足,以严格执法促进企业达标排放。
减排推进产业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二氧化碳强度降低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二氧化碳强度降低目标,明确2015年“二氧化碳强度要降低3.1%以上”,这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虽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碳减排指标是第一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努力。”王毅告诉记者,比如在管理体制上,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制定了很多相关计划、方案,还开展了多方面的试点。“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全国性碳市场,碳统计制度和低碳产品标准也将适时推出。
经济形势严峻,原有环保指标已经够多,又提出新指标,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面对这样的担心,代表委员们有自己的见解。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优化结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环保的倒逼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碳减排的新要求,实际上是新的推动力。”张惠认为。
王毅表示,推动二氧化碳及传统污染物减排,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能力,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从深层次看,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减碳也是调结构的手段。另外,节能减排存在协同效应,碳减排要求企业实现节能,实际上也能达到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效果。”高吉喜表示,应以优化结构来提高竞争力,以节能环保产业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打破生态瓶颈制约
经济发展莫任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环境问题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打破瓶颈,应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顺应群众期待,让百姓感受到幸福。
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首位,城市环境综合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威海,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这是威海“生态立市”的成果。张惠表示,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经济发展不能任性,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密切相关。”高吉喜认为,环境问题连着民众健康,大气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就是在同污染作战,为百姓创造生态幸福。
生态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全国共完成造林9041万亩。重点生态工程方面,落实退耕还林任务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67万亩。“划定‘生态红线’在技术层面已经做好准备,今年将与地方对接,争取早日指导地方发展。”高吉喜表示,生态红线对生态安全格局意义重大,下一轮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法律、规划等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保障生态用地,防止被蚕食。
“自然是有价值的,我们要注意主动投资自然资本,积累绿色财富。” 王毅说,积极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
3月6日,习近平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改革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绿色发展环境
巴音朝鲁代表(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让吉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吉林省生态环境优良,有金色的粮仓、黑色的沃土、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森林,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最突出的优势、最重要的品牌。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十分突出,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减弱,中部黑土地流失、西部湿地和草原退化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让吉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去年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升。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还组织清理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违规产能,去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下降2%,氨氮下降2.5%,二氧化硫下降1%,氨氮化合物下降2.5%,全部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吉林省生态特点,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重点实施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西部生态区建设工程,构建绿色、循环和低碳的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西部通过河湖连通工程,湖泡、湿地面积恢复到上世纪50年代70%以上水平,鹤类在吉林省迁徙停留种群和数量逐年上升。东部地区野生东北虎、豹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也得到较大恢复和增长。
改革红利弥补劣势 制度创新释放活力
骆惠宁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改革只有让群众受益,才能有持续的力量源泉,推动青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改革,实现了改革元年的良好开局。
实践证明,改革只有让群众受益,才能有持续的力量源泉。我们将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引领,抓住国家在青海省开展生态文明制度、司法体制、医药卫生体制三大改革试点的契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更多地惠及群众。
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去年被国家六部委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我们将力争通过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制度、建立生态文明评价和考核机制等重点改革,为改变“九龙治水”现状,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
去年,中央将青海列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今年,将重点推进办案公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风险评估试点等工作,力争通过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确定法官检察官员额等改革,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条件。
医改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近年来,我们在医改上大胆探索和实践,今年,将全面开展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突出抓好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3项攻坚任务,统筹推进34项具体改革任务。
改革就是要“动奶酪”的。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必须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推动青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