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工作】珞珈山上的家国情怀
《保密工作》记者:李杰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1893年的一天,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此时的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救国在于自强、强国在于教育”的种子却在这里悄然生根发芽。
自那时起,武汉大学就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系于一体,历经两甲子岁月峥嵘,跨越三世纪砥砺辉煌,始终与民族复兴同步、与国家富强共进。
百余年来,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钟灵毓秀的珞珈山在血脉基因里从不缺少“兴学强国”的家国情怀。
而今,在这种家国情怀的经年浸润下,武汉大学的保密工作也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
有一种情怀叫责任
在武汉大学保密人看来,新时期的高校保密工作事关国家安全,是“兴学强国”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安全没保障,百年传承的家国情怀就失去依托。因此,做好保密工作是每一个武汉大学保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度重视保密工作,明确指出:“保密工作与国家利益和安全息息相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慎之又慎。” 他批示每年将保密工作列为党委常委会的指定议题,要求党委常委会每年必须听取保密工作专题汇报。
武汉大学校长、保密委员会主任李晓红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校长,自己抓在手中的有“4件事”,即稳定、安全、保密和意识形态。他多次强调,“保密工作无小事,我们要紧绷保密这根弦,实现保密‘零事故’的目标!”
作为分管保密工作的校领导,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保密委员会副主任王传中对保密工作付出很多心血,多次主持召开保密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解决保密工作疑难问题。他靠前指挥,无论是保密培训,还是保密检查,都事必躬亲。
为了扣紧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在校领导的大力推动下,武汉大学建立健全了保密工作责任制度,推行学校、二级单位(院、系等)及所属部门(科、室、项目组)三级保密责任体系,各级负责人为保密工作第一责任人,实行“一岗双责”;细化责任,进一步明确各级负责人和保密干部、涉密人员的保密工作职责;坚持每年层层签订保密责任书,将保密责任融入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保密工作责任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二级单位在责任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不但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以及学校有关保密工作的精神,而且还是保密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落实涉密科研项目、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场所的保密管理,建立健全本单位保密工作制度,定期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和自查自纠工作等。可以说,二级单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责任传导作用。
作为保密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二级单位所属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履职尽责,严格日常保密管理。比如,涉密项目负责人是涉密项目保密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对参研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和保密提醒,落实保密管理要求和措施,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具体落实涉密项目保密工作与项目任务“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奖惩”,直接负责涉密项目的论证、立项、研制、结题和归档等全过程的保密管理工作。
为了使保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校保密办组织法学院的有关专家制定了武汉大学保密工作奖惩规定,对落实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表彰,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和处罚。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相结合,使武汉大学形成了“人人担责、人人尽任”的良好氛围。
“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后,各级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明显增强,全校的保密工作水平实现了全面提升。在武汉大学,为国保密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武汉大学保密办主任席彩云说。
有一种行动叫拓新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是武汉大学的校训,也是武汉大学的精神。“拓新”,意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创一流。近年来,武汉大学保密人把“拓新”精神变成了一种行动。
“我是2011年底通过竞聘上岗担任保密办主任的,刚来时,发现由于管理不规范,一些管理人员和教师有意见,工作难推动。如何扭转局面?我们就从制度创新开始着手。”席彩云告诉记者。
为此,他们本着“满足工作需要,规范保密管理,便利师生办事”的宗旨,从2012年启动了保密制度的制定修订工作。在学习借鉴兄弟高校经验、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多个部门(单位)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历经两年,他们对保密制度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完善,最终拟定20项保密工作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突出程序化和有轨迹,共附有80多种表格,要求各单位严格程序,认真填写,实时更新。比如涉密人员管理规定,对涉密人员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涉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考核与奖惩标准,制定规范了涉密人员资格审查、上岗保密教育、在岗保密检查自查情况登记等13种表格,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网络保密管理规定,对全校所有的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建立台账,实行登记管理,涉密计算机拆除软硬件、重装系统、删除日志和维修等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在计算机保密管理员的监督下进行等。
制度的落实需要机制的保障。2014年,他们开始把着力点放在机制创新上,建立健全二级保密教育培训机制,将学校层面和二级单位层面的保密教育培训有机结合,使两级培训内容互为补充,实现了保密教育培训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三级保密检查机制,即学校层面的检查、二级单位的检查与科研项目组自查相结合,每年开展10多项保密检查自查,使保密检查不缺位、无死角;建立健全高知人员保密技术检查服务机制,不定期提供“一对一”的常态上门服务,目前已为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承担涉密项目的126名高知人员提供服务,为他们排查计算机安全隐患,帮助他们提高保密意识和防范技能;建立健全军工科研集中管理机制,初步解决了军工科研信息集中处理尤其是输出终端的安全问题,有效减少了安全隐患;建立健全保密工作保障机制,单独设立保密办,为正处级机构,配备8名保密专职干部,每年确保16万元的保密工作经费预算,同时,还将每年国防科研经费的1%列入保密工作专项经费。
目前,武汉大学的各项保密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运行良好,有力促进了全校保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湖北省委常委、秘书长、保密委员会主任傅德辉在武汉大学调研考察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武汉大学的保密管理抓得很实,亮点很多,创造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这些经验要在全省推广,省直机关、院校和企业都要向武汉大学学习。”
有一种梦想叫超越
李晓红校长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顶天立地”的大学。所谓“顶天”,就是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国家战略服务;所谓“立地”,就是融入地方发展,按他的话说就是“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
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指引下,当省保密局提出,希望借助武汉大学的力量推动保密事业的科学发展时,双方一拍即合。2013年6月,武汉大学与省保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依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展保密教学培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2015年,双方合作进入实质阶段。5月26日,湖北省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挂牌成立。很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成立了由省保密局、武汉大学有关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建立起省局、学校、培训基地之间的日常联络沟通机制;专门开辟和装修了部分办公室、报告厅、教室、实验室等,用于培训基地日常运行和培训教学;专门采购一批保密相关图书资料,在院图书分馆设立“保密书架”;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培养需求,组织专家编写了《湖北省保密教育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研发了一套培训课程体系;立足自身师资力量,邀请保密系统有关专家和知名高校的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库;承担全省保密局长培训班、保密乙级资质培训班等多期培训,培训效果深受好评。
紧接着,培训基地建设又上新台阶。7月,傅德辉批示,依托培训基地建设省保密教育实训平台。9月,武汉大学召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专题研究,确定选址在信息管理学院东侧,项目总建设面积约1800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实训平台紧靠烟波浩渺的东湖,一旦建成,将会是全国环境最美的实训平台。目前,经委托有关设计单位,已拿出项目设计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2016年,双方又启动了国家保密学院建设。“和10家已成立国家保密学院的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起步较晚,但我们一旦起步,就要加快超越、后来居上。”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付兴荣说。
他们设想:要办高起点的国家保密学院,重点开展研究生层次教育,积极吸纳兄弟院校保密学院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要办有特色的国家保密学院,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集技术、管理、法律于一体的复合型保密高端人才;要办高水平的国家保密学院,发挥科研优势,紧紧围绕国家保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积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为保密事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建议。
他们的设想并非空想,而是有底气作为支撑。据了解,信息管理学院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重点学科多次被评为全国第一,拥有情报学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学院刚刚获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信息安全专业实力雄厚;法学院是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此外,学校还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密码学、测绘科学技术、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
目前,国家保密局已经批准申请,并选派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有关申办工作按程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珞为石,珈为玉。我们有决心在珞珈山上把武汉大学国家保密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保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镇,实现‘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后来居上’的目标;我们有信心在珞珈山上磨石成玉,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保密专业人才,把武汉大学国家保密学院打造成推动保密事业发展的重要智库。”王传中自信地说。
武汉大学保密办主任席彩云与李德仁院士交流保密工作
(稿件来源:《保密工作》2016年第9期 本网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