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假期还好吗?
这个假期,笔者和家人到浙江宁波市旅游,赏美景,品美食,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然而,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槽点”损伤了我们的假期体验。不论是交通拥堵现象较为严重,还是旅游景区人山人海,抑或在某海滩遭遇餐饮店家“宰客”,旅游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观察的窗口。
旅游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整合功能,它将人们置放在一个陌生而清新的社会空间里,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和消除紧张情绪,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旖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景观,旅游是个体或家庭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功能性过程。
旅游是某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它包括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后者不仅是交换和互惠的关系,也是利益协商和博弈的关系。青岛大排档天价大虾事件也好,丽江游客在拉海市骑马被坑也罢,消费者有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旅游陷阱”,承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失。
在旅游中,消费者为何会成为“弱势群体”?这里面有人生地不熟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有交易双方的组织化程度的不对称。旅游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化的,而生产经营者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更为关键的是,市场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往往加剧了消费者的“信息弱势”和“组织弱势”,消费者合法权益就可能受到侵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增强,游客被坑的现象大为减少,但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事件依然屡见不鲜。对于旅游者来说,利用网络资源搜寻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保持审慎的理性和警惕的心态,不要贪便宜、图方便,很多“旅游陷阱”就可以避免。从市场监管来讲,需要将存在缺陷、有待完善的制度设计进行重塑与更新,让制度发挥好应有的效力。当旅游环境得到净化,老百姓才能有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除了外出旅游,如何有意义地休假,成为摆在许多人面前的现实问题。不论是选择亲情互动、让阖家团圆从愿景变为现实,还是利用假期进行“充电”,抑或体验别样的“慢生活”,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渴望,已经成为许多人内心直接而强烈的利益诉求。
虽然老百姓的生存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却没有发生变异。对亲情互动的渴望与期盼、对美好日子的希冀与追求,成为人们最真实也最朴素的社会需要。让假期更有意义一些,让精神家园更有生机和活力,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杨朝清)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