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美国遇冷?“门可罗雀”本是一句玩笑话

06.06.2015  18:52

  作家冯唐为读者签名。新华网

  近日,一篇谈中国作家在美国书展签售遇冷的文章《哪里是门可罗雀,简直是一个雀儿也没有》引起热议,也有文章反驳其并不了解美国书展。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昨天,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已经回国的随团作家。

  遇冷主角之一阿乙表示,那句“门可罗雀”本是朋友间的一句玩笑话,后来他们几位作家也聊起这事儿,“这要是被他撞到我们在喝啤酒,说不定又该说我们一本书也签不出去,在这郁闷地喝酒了。”作家李洱认为,对于中外的文学交流活动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

   阿乙

   签售对于写作者不是最重要的事

  在那篇中国作家美国书展遇冷的文章中提到:当苏童、毕飞宇、阿乙三位作家来到签赠活动现场时,发现不但没有排队等待的读者,连笔都没有两杆。于是在场的几个作家开始自娱自乐起来,互相拿书给对方签字,然后取笑对方提笔忘字。忘了是谁吐槽了一句“门可罗雀”,苏童接口:“哪里是门可罗雀,一只雀都没有!

  作家阿乙是“遇冷”的主角之一,他的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英文版因为运输的问题,没能赶上签赠活动。回顾当时的情景,他说:“写文章的应该是位志愿者,我们也是当朋友聊天,没想到他把开玩笑的东西写进去了。苏童说的一只雀儿也没有,也都是玩笑话。如果专门去迎合读者的吐槽心理,随时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可以写。

  后来,阿乙和苏童几位作家一块吃饭时也聊起这事儿,“我们在一起吃饭,点了几瓶啤酒。如果被他撞到我们在喝啤酒,说不定又该说我们一本书也签不出去,在这郁闷地喝酒了”。

  阿乙表示:“我觉得有点被出卖的感觉,苏童觉得没什么事儿,一个写作者,不应该被外面的东西所左右。就算在大街上没人理,我们也看得开。”阿乙认为,签售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比如中国作家富豪榜,有的人觉得上榜光荣,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觉得。

  对于参加美国书展的感受,阿乙称自己不太懂英语,没有跟展馆内的人有太多交流。他注意到国内有些出版社的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参与,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亚马逊的签约活动。另外,他感觉纽约跟北京差不太多,书店也不是很多,“整个人类都不可能出现狄更斯访美时,万人空巷的盛景了,阅读的时代在萎缩”。

   李洱

   美国人不爱读英语世界外的书

  中国作家李洱也注意到那篇写中国作家遇冷的文章,他觉得写得有些片面,“读者人少跟门票的价格也有关,美国书展的门票要100多美元,而车展只要40美元。书展人很少,主要是订货和版权交易。

  前几天,李洱还跟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聊到美国书展的话题,“他问我什么感受,我说跟法兰克福书展相比,美国书展相当于它的十分之一。跟贝尔格莱德书展相比,相当于它的三分之一。”提到参加的交流活动,李洱说:“有一天是中外作家的文学对话,从下午3点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半,主办方不得不叫停了。欧洲读者爱问跟政治有关的问题,美国读者对文学更感兴趣一些。

  李洱表示,据他所知,美国人不太爱读英语世界之外的书。从他本人的经历来讲,中文小说翻译成英文也不是一件顺畅的事儿,“我的小说《花腔》英文版已经拖了4年了,本来说是伦敦书展之前出来,到了美国书展也没出来。英文翻译家争取到这个活儿之后,跑去翻译电影和画册了,那个挣钱多。原来我们老说中国出版商不靠谱,没想到外国的翻译家也这么不靠谱”。

  在李洱看来,每个书展的性质和规模不一样,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对于中外的文学交流活动,大家应该保持“淡定”,“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