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图文:搬得进 留得住 能致富——看咸宁如何补齐农村社区短板
文/图 记者杨麟 通讯员阮先强 万强
“早上广场公园健身,晚上文化中心听课,闲时图书馆里看书”,我省探索建设农村新社区,农民生活正悄然改变。
13日至14日,全省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咸宁召开,200余名会议代表现场观摩咸宁咸安区、嘉鱼县部分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农村“空心化”,基础弱、底子薄、服务不完善的农村,如何统筹资源,补齐社区建设短板?近年来,咸宁结合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要求,打造出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群众满意的农村社区,探索出“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建社区农民是最终决定者
一排排白墙灰瓦的乡村别墅,整齐排列,房前屋后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村中心,休闲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医务室、一站式服务平台,一应俱全。
13日上午,全省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代表,刚走进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就被乡村美景吸引。
四邑村是咸宁农村社区建设典范。2011年以来,该村通过迁村腾地建新社区,村民们告别了泥巴路、臭水沟、旧瓦房。社区聘请中国城市科学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貌,打造荆楚沿江特色村庄。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村党支部书记周炳兰介绍,当地企业和政府资金支持占了大头,村民住上装修好的190平方米别墅,平均每户花费仅为7万余元。此外,针对特别困难的村民,还在建房费用上采取减免措施,总计减免了100多万元。
村民游大明说:“在村里帮助下,我家出了11万多元,拆掉砖瓦房,分到两栋楼。房前有晒谷场,房后有小院,村里还有广场、公园,比住在城里还舒坦。”
咸宁市民政局局长陈红卫介绍,咸宁市先后投入80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全市每个农村社区标配面积不少于600平米的活动服务场地。除了政府支持,各村还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设施提档升级,完善相应服务。
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补齐服务短板
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遇到困难怎么办?
在咸安区温泉办事处肖桥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代表们看到,村里成立夕阳之爱、护鹰计划、舞蹈协会等七大社会组织,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撑起一片天。
咸宁市通过开展公益创投,举办购买服务推介会等形式,扶持社会组织深入农村社区实施公益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社会组织的服务载体作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骨干作用,建立村民提出需求,社区组织开发设计,基础层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竞争承接,社工团队执行实施,相关各方监督评估的机制。目前咸宁市各农村社区均成立了6个以上的社会组织,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活动。
农村社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建社区,农民要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
在咸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成为城乡一体切入点、农村发展增长点。
社区建设过程中,四邑村利用腾出来的土地,建成了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花卉大棚种植基地、万亩竹柳基地、2300苗木基地。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
肖桥村利用农村社区活动中心平台,为留守妇女开展月嫂等技能培训,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帮助许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咸安区贺胜桥镇桃林村,建设城郊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文化等产业发展,以名优农产品品牌化项目包装为依托,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咸宁市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农村社区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发展现代化农业,让农民得实惠。(载于2017年9月15日湖北日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