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医者放弃落户”不是谁的胜利

07.11.2016  18:42

  杨京

  最近,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示了一批“居转户”落户人员,有网友对其中一人提出质疑。据称,此人系上海市某中学的一名教师,曾在2015年涉及一起暴力伤医事件。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当地人社局随后就相关情况进入复核程序。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则是,当事人已“因个人原因”撤销落户申请。

  毫无疑问,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暴力伤人是应当谴责的。而就舆论环境来说,在医患关系十分微妙的现在,伤医事件的性质就更加敏感。再加上上海市户口本身所具备的“含金量”,引起争议并不意外。当事人主动提出撤销申请,放弃多年来“转正”的愿望,想必也是不堪舆论的压力。

  闹出伤医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事人的素质水平。事发后,有媒体在官方微博发起民意调查,阶段性结果也显示,97.4%的网友认为“应该抵制,女教师素质太低”。

  对于恶劣行为的排斥和反感是普遍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心理基础。但是,具体到每件事请,不应仅靠着情绪和感性,而是要在规则的框架下讨论。

  按照上海市“居转户”审批的相关规定,即使暴力伤医的情节属实,但既然进入了公示阶段,至少说明当事人并未受到治安管理以上的处罚。除非能够证明审批程序出现了明显漏洞或者猫腻,仅就其本人的经历而言,“禁入”缺乏必要的政策基础。

  更进一步说,即使暴力伤人者被指不配为人师表,这也只是对其职业道德水平的质疑。在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情况下,申请落户依然是其享有的一项权利。

  目前,当事人已经提出撤销申请,此事就此应该告一段落。但在此之外,公众舆论中对“低素质者”的无限度“杀伐”,却值得警醒。特别是,在这些声音中或多或少可能还夹杂着本地居民本能的排外情绪。

  固有印象中,外来者的增加会分散城市的种种公共资源,原住民本就对此怀有排斥心理。一旦出现“低素质者”落户的可能,更会激发出“羞与为伍”的心理。对当事人的攻讦和谴责,也就成为了这种情绪宣泄的出口。

  上一个受到群起攻之的“靶子”并不遥远。前不久,中国游客在日本酒店“顺走马桶盖”同样引发热议,进而演变为对当事人的“人肉”。之后,当事游客向单位提出辞职。

  目前,还不知道当事人的生活还会受到多大的冲击,能否继续在岗位上正常工作。考虑到之前的例子,恐怕不乐观。但对“低素质者”的攻讦和谴责,并不会让人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平。要让城市更加美好,也不能只靠将“低素质者”挡在门外。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