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传统工业基地加速崛起“新武汉造”
中新社武汉11月17日电 题:传统工业基地加速崛起“新武汉造”
中新社记者 张芹
百余年前,“汉阳造”开启武汉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先河;新中国建立之初,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武字头”企业,使武汉一跃成为中国工业重镇;现如今,由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组成的“新三驾马车”蓄势发力,“新武汉造”加速崛起。
从手机、液晶显示器、新能源汽车,到光纤激光器、人造血管、胶囊胃肠镜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大众工业品和高科技产品被打上“武汉制造”的烙印。
过去,钢铁业是武汉绝对的第一产业,有人形象地称,“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
2010年,武汉汽车产业超越钢铁,首次成为千亿元(人民币,下同)量级的产业。此后,武汉平均一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现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环保五大“千亿产业”。
近年来,武汉持续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4万亿元,占GDP比重保持在4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
今年3月,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项目落户曾诞生中国第一根光纤的武汉光谷。而今,储存器项目不仅将支撑武汉形成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更填补中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
“从钢铁到汽车,从汽车到光纤,从光纤到芯片,武汉制造业历经坎坷和辉煌。”武汉市市长万勇近日接受“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武汉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平均18秒,一台空调外机就能成功下线。记者在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了解到,全球智能化率最高的空调外机生产线已经在美的武汉工厂投产。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浩说,智能化生产线投产后,工厂外机车间工序自动化覆盖率由4%提高到70%,所需工人由160人下降为51人,一次组装合格率也由97%提高到99%。
这只是武汉智能制造产业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武汉拥有包括美的“智能空调数字化工厂试点示范”等3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四位。
目前,武汉重点推进的2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基本实现了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的阶段目标。
集聚力量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今年年初印发的《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力争到2025年将武汉市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为给制造业提供空间更广、功能更优的发展载体,武汉市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向工业倍增发展区集中,形成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同时,武汉还拿出城市最好空间,量身定做最好政策,打造10个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的“创谷”,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
去年7月,武汉率先向海内外英才发出“城市合伙人”邀约,在首批确定的60名“城市合伙人”中,既有产业领军人才、知名创业投资人,也有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万勇表示,未来五年,武汉市计划引进10名产业创新领军人才、1000名高层次人才、10000名以上各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对引进的产业发展急需、拥有关键技术和成果、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及团队,最高可给予1亿元的资金资助。(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