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为先树乡风
新华网武汉6月13日电(新华社记者方政军 黄冈日报记者袁桥、汪晓山)日前,大别山主峰天堂河畔的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党委书记张卫兵专门向远在上海打工的本镇村民彭锦拨打了问候电话,当得知其父子二人在上海一切安好后,张卫兵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彭锦之所以受到张卫兵的特别牵挂,源于他那感人至深的孝德之举。小彭的父亲2012年10月因车祸高位瘫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务。面对生活的重压,为了照顾好父亲,2013年初,彭锦带着瘫痪的父亲前往上海打工。一家企业的老板被小彭的孝德善举所打动,不仅为他安排了工作,还为他的父亲免费提供食宿安排,年终还给予了小彭工资之外的奖励补助。大别山区小伙子的孝德品行在上海传为佳话。
在罗田县河铺镇,社会重孝德,公民行孝道,党员干部孝顺群众,在全民打造孝德名镇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演绎成一种崇高的文明乡风。以“孝”为魂立乡风,成为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抓手,成为乡村干部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载体,成为山区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地域名片。
开发“孝”文化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县河铺镇,“孝”文化源远流长。
宋末元初时,河铺镇的古仁墩有位著名的孝子吴大中,被元朝仁宗皇帝封为“吴氏孝子”。吴大中的父亲吴季益是南宋旧臣,因不屈就元朝,便回到乡间隐居。为使老父安度晚年,吴大中无微不至地服侍。父亲辞世后,他在父亲墓前搭盖起草棚,率家人居住守孝长达17年。在为父守孝期间,吴大中还尽心孝敬母亲,母亲若少进食,他减食以自罚;夏天为了不让蚁虫叮咬母亲,他站在母亲房外,任蚁虫肆虐自身;冬天为了不让母亲冻伤,他昼夜为母亲生火取暖。母亲九旬高龄谢世,他又继续在母亲墓旁守孝15年。公元1319年吴大中去世,元朝政府拨专款,派专人,为其进行御葬,并修建了留存至今的“吴氏孝子祠”。
吴大中的孝行流传乡里,教育和感动了河铺乡几十代人。时至今日,尚孝道、重孝德、行孝义成为大山深处农家的祖训和家教的核心要义。
镇党委书记张卫兵常思: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生生不息的“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焕发生机?这也成为镇党委和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同时,镇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孝”文化是农村影响最广泛、群众喜闻乐见、承载面最大的一种社会公德文化。
“孝”文化是河铺难得的人文资源优势,更是河铺发展的比较优势,必须开发成为河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后发优势。镇党委和政府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把打造孝德名镇提上了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用古代的“孝子”精神感染人,用当代的“孝星”激励人,用厚重的“孝德”熏陶人,成为加强干部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打造文明乡风的新载体。
如今在河铺镇,孝德建设也成为了基层党建的特色项目,成为党的群众路线主题实践的自选动作,成为党员干部的重点目标考核考评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