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16.05.2016  08:08

  肖擎

  “五一”期间,央视焦点访谈做了一档叫《师徒》的特别节目。讲的虽是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但里面有个关于安全生产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83厂,徒弟曹彦生对师傅马景来一遍遍叮嘱的安全检查流程不怎么在意。结果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因为输错一个负号,方向反了,刀具直接在工作台上旋出了碗口大小的刀痕。曹彦生当时吓坏了,刀具旋转的速度跟子弹的速度差不多,如果飞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被他铣坏的那块工作台,如今还在继续使用,提醒曹彦生,也警示那些看似繁琐、枯燥的安全习惯何其重要。

  对于一对师徒,安全是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对于一家企业,就是制度的规范、文化的养成。本报昨日报道,武汉石化为了安全环保与效益最大化,停产50天大检修。一面是“检修规模之大、停工时间之长、投入资金之多,均创下武汉石化历史之最”,“预计减少销售65亿元”,一面是“让安全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安全”,“牺牲眼前,将迎来长周期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坚定的取舍,主动的选择,让人看到一家企业如何在做安全与发展的大题,如何在算短期与长远的大账。

  很多时候,安全在不少企业、不少人眼里,是“要我安全”的被动。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使得安全不可避免带有强制性。但有的人,是只要事故不发生,对隐患就不以为意,“不就那么点事吗?”“有啥大不了?”有的企业,说起来是抓安全生产,实则“看上去平平坦坦,蹲下去坑坑洼洼”。“安全第一”的标语贴在墙上,进不到心里,“安全大于天”的口号喊在嘴上,落实不到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操作。因为被动、消极的安全观,一个辛辛苦苦打拼长大的企业翻身落马的速度有多快,损失有多惨重,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不知已敲过多少警钟。“习惯成自然”的意识,不需要别人来提醒的行动,正是“我要安全”的主动。的确,不停产检修,事故不一定就会发生;规模不这么大,安全与生产也许都能兼顾。一个企业又何必要花那么大的成本来抓安全?又有何必要费这么大的精力来促效益?正是因为“我要安全”的取舍和选择背后,是以“万无一失”防备“一失万无”的自觉,是以安全习惯浓厚发展底色、续添发展后劲的长远考量。

  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安全经济学的这条基本规律常被人提及。小到螺丝钉的拧法、脚手架的搭法,大到繁杂严苛的安全标准,纵观中外卓越企业的发展,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不只引发人们的感叹,更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涵养品质,注入活力,形塑良好形象。“隐患就是事故”,安全就是幸福。无论对企业、社会还是国家,制度、规范、监管、预案,每一个环节都不给危险的下坠一个加速度,而是呵护安全的一个个保险箱,每一个部位都在“要我安全”中警醒,在“我要安全”中清醒,才能共同为生命保驾、为发展护航,行稳致远才能拿到一份永不失效的保单。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