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午安康”中感受文化魅力

12.06.2016  10:55

  王石川

  端午节期间,微信朋友圈里热传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日,五月初五还是毒日,所以某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中国新闻网6月10日)

  安康和快乐,都是表情达意,原本不必细究两者差别。但是,随着“端午节为什么不能祝快乐”等文章横扫网络,很多人生怕说错话,不讨喜。

  争执端午节该不该快乐,客观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温习乃至致敬。“安康论”并非乱弹琴,所谓“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中也许有演绎成分,但端午节的源流确有悲壮的因素在内,若从源头论,不说快乐只祝安康,也不无道理。

  然而,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在漫长岁月的冲击下,端午的内涵必然会越来越丰富。在民间,端午的主题是迎接暑热来临之前的辟邪、驱毒和祈福,被赋予了祛病防疫的含义,后因纪念屈原,又成了一个缅怀的日子。我们今天过端午,想到的除了它的文化内涵之外,还会想到欢快地吃粽子、赛龙舟,还会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给孩子们挂咸鸭蛋,享受一个难得的假期……不同的行为代表不同的含义,要求在这一天不能快快乐乐,只能悲悲戚戚,其实也窄化了端午节的精要。

  有学者举例称,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例如北宋诗人晏殊的端午诗:“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又例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中说道:“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端午节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元,并非始自今天,而是千百年前就已被多重塑造了。它早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化主题,而是具有多样的文化内涵。

  正因为如此,有人喜欢在端午节这天祝人安康,有人喜欢在端午节这天祝人快乐,其实是各得其所,各随其兴。如果通过争议,促使更多的人去阅读与端午相关的历史背景,去诵读古诗词,去唤醒并未沉睡的文化记忆,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编辑:刘晓丽)